榆林小曲的基本内容、成分及特征
有人把陕北民歌比作汪洋大海,而把榆林小曲比作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汪洋大海是无法用数量来计算的,而孤岛却可以用数量来计算。榆林小曲从产生到现在,虽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流传下来的曲目却是十分有限的,截止目前,收集榆林小曲曲目比较全的集子有三本。一本是《榆林文史资料十三辑·榆林小曲专辑》(内部资料,1994),一本是《榆林小曲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5),一本是《榆阳文库·榆林小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榆林文史资料十三辑·榆林小曲专辑》共收录小曲52首,《榆林小曲集》共收录小曲77首,《榆阳文库·榆林小曲卷》收录传统选段77首,新编选段6首。可见,三百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榆林小曲仅有80首左右,而且,还有许多是同名异词或异曲,如大顶嘴(一)(二),九连环(一)(二)(三),卖杂货(一)(二)(三),如果再把这些同名异词异曲略去,真正流传下来的榆林小曲就是55首左右。
一、榆林小曲的内容
榆林小曲的内容,以反映城镇市民生活情趣者为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28首)。《日落西山》(姑娘盼情人,情人没有来,怨男子薄情),《日落黄昏》(女子夜寂寞,数更盼情人。情人到门下,女子喜相迎),《大送郎》(情人幽会,后又送别),《小放牛》(有戏剧因素,一牧童和一姑娘路中相遇,相互问答、调情),《一连三》(男女幽会,男人离开后,女人由相思而产生怨言),《九连环》(男人送女人一九连环,女人睹物思人),《进兰房》(女人思念丈夫或情人,最终盼来了意中人的归来),《纱窗外》(女孩外出,偶遇王侯公子,得相思病,请邻居王干妈给她说媒),《绣荷包》(女子思念丈夫,绣荷包以寄情思),《小小船》(纯抒情,叹野花虽香,但没有家花久长),《垂金扇》(姑娘到姐家,说表兄赠了她一把垂金扇),《洗菜心》(女子河边洗菜,丢了戒指,男子捡到戒指还给女子,女子设酒酬谢男子),《供月光》(女子望月思情人),《十杯酒》(男女二人一边饮酒,一边诉说恩爱之情),《叮当响》(描写女子和情人幽会时的情景),《夏日天长》(女子在家中绣花,见窗子上两只苍蝇交欢,有感而发),《睡眠迟》(男女幽会,天快亮了,女子害怕家人发现,催男子快走),《九杯酒》(女子与情人相别,难舍难分之情),《大女子要汉》(女子争取婚姻自由,最后找到了如意郎君,两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送大哥》(女子送情人到不同地方的所见所感),《送情郎》(女子送情郎到大门的东南西北,叮嘱男子不要忘了她),《盼五更》(男女夜晚幽会),《走西口》(男子要走西口,女子来相送),《掐蒜薹》(男女隔墙相约,女子给男子留门,以便晚上幽会),《五更鸟》(夜里秋蝉、蛤蟆叫,惹得姑娘心烦意乱),《五更鼓》(男女相约并幽会),《谯楼初鼓咚》(男女幽会,情爱缠绵),《五哥放羊》(男子给主人家放羊,与主人家的女儿相爱)。
二是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的(3首)。《卖杂货》(男子卖杂货遇见女子,二人拌嘴、调情,互生爱慕之情),《下荆州》(男子卖货下荆州,爱上了一个女风流),《开茶馆》(一家人逃荒走西口,姑娘开了一家茶馆谋生)。
三是刻画青楼之恨、尼姑之苦的(5首)。《妓女告状》(女子从小被卖在了烟花楼,受尽凌辱,死后无人过问,只有向阎王哭诉),《尼姑难》(尼姑下山,遇见有钱人家的女子,心生羡慕,决心下山,不再做尼姑),《小尼姑》(小尼姑难耐寂寞,渴望爱情生活),《叹十声》(烟花女子叹自己的身世之苦,渴望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陈太爷上任》(写妓女刘翻身是如何被逼良为娼的)。
四是表现民俗风情、民间故事的(19首)。《喜千秋》(读书人喜中状元,并到各地去夸官),《姐妹拌嘴》(姐妹二人一边打秋千,一边嬉戏拌嘴),《大顶嘴》(写女儿要嫁人,与母亲的戏言),《小顶嘴》(女孩要求母亲给她找对象),《赐儿山》(姑嫂二人上赐儿山抽签、还愿),《大放风筝》(姐儿出门去踏青,一路顺风放风筝。一路风景看不够,还遇见几个小顽童),《小放风筝》(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十人来踏青。一路走来一路放,十个风筝十个样),《梳油头》(女子梳洗打扮,买来丝钱绣花、做鞋),《小姑听床》(哥嫂新婚夜,小姑来听门。屋里的耍风流,屋外的难扎挣),《金钱莲花落》(姐妹二人到了北京城,遇见两个男子,表了一些历史故事),《梁山泊与祝英台》(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张生戏莺莺》(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八仙过海》(八仙的故事),《十二杯酒》(十二杯酒,表了十二个历史人物及故事),《搭戏台》(家门前搭起了戏台,姑娘去看戏的情景),《偷红鞋》(男子溜到了邻居的家里,偷走了女主人的红鞋),《害娃娃》(女孩害娃娃,不同月份想吃不同的东西),《怀胎十月》(同上),《珍珠倒卷帘》(用十二个月,把十二个历史故事串连起来)。
《榆阳文库·榆林小曲卷》共收录了新编小曲6首。《桃花女》其实就是对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一种改编,只是把歌中的罗敷变成了桃花女;《放风筝》不过是传统选段《大放风筝》的精简版;《怀乡》和《北斗情深》演唱的是榆阳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新貌;《情茫茫》写的是父母牵挂儿子,儿子却不思进取,入酒会、进赌场,让父母备感伤心;《柳青娘》写的是柳青娘与沈郎患难相交,沈郎成为富商后仍不忘柳青娘。
榆林小曲的唱词结构和民歌相似。多段连缀者甚多,篇幅大小差距很大,长段曲目有由几十段构成的,如《害娃娃》就有40段;而短小曲目仅有4段,如《供月光》。榆林小曲的唱词组段格式,主要有偶数与奇数之分,其中偶数使用较多的为四句组段,奇数使用较多的为三句组段。唱词的句式结构以七字句(二、二、三)为多,也有五言与杂言及没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句结构成段的,如《进兰房》《姐妹拌嘴》。
二、榆林小曲形成的成分
傅惜华在《中国俗曲点集叙录》中指出:“明代俗文学中的时调小曲,承宋、元戏之余绪,发达极速,且达于最盛时期”。“降及清代,南北俗曲,余势犹盛,除旧调外,复出新声,竞茂一时”。时调小曲的题材广泛,内容庞杂,有不少朴素和优美之作,在南北方的广泛传唱中,不少被戏曲和曲艺吸收,有的作为曲牌使用,有的被改为其主要曲调,也有一些依然保留其基本面目在继续演唱。
曲艺的牌子曲这一类别中,像扬州清曲、湖北小曲、四川清音、广西文场等基本为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加上地方音乐发展而成。扬州清曲是在元代散曲的基础上,吸收江浙一带的时调小曲于明代中叶形成,在清康熙、乾隆年间已达到全盛,并传到南方和北方的一些城市。它与明、清之际形成的祁阳小调,清嘉庆以后由江浙传入湖南形成的常德丝弦、传入广西形成的广西文场、传入江西形成的江西清音,以及四川清音和早期的湖北长阳南曲,山东琴书、安康曲子、兴和小曲等主要属于牌子曲类的曲艺,其曲牌、演唱形式、大都以扬琴为主加打击瓷碟的伴奏乐器,基本与榆林小曲相仿。
其中的扬州清曲,分单片和套曲的结构,不化妆、不说白、无表演的演出形式和发声用窄口(假嗓子)、阔口(本嗓子)的两种演唱技巧,与榆林小曲最为相似。
其中的湖南祁阳小调、陕西的安康曲子、内蒙的兴和小曲,则与榆林小曲更为接近。祁阳小调的伴奏乐器与榆林小曲完全一样,曲目中有与榆林小曲相同的《十杯酒》《闹五更》《五更调》等;安康曲子结构中,曲牌联缀体的月背调和一个曲调套用多段歌曲的抒情叙事小段的正弓调以及曲目中的《十杯酒》《放风筝》等与榆林小曲的结构和曲目及伴奏乐器基本一样;兴和小曲中《放风筝》《喜秋千》《掐蒜薹》《小小船》《赐儿山》《卖杂货》等50多首曲目,大都与榆林小曲相同。
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榆林小曲与江南和西北形成年代接近的典型曲艺品种的相似是十分明显的。清初的扬州,是曲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和产生曲艺品种的中心,其扬州的评话、弹唱、清曲曲目繁多,人才辈出,且在大江南北广为传播。由此可见,康熙年谭吉璁任榆林同知时,从江南带来的曲艺艺人中,不单有说传奇者,无疑也有演唱牌子曲类的艺人,榆林小曲的基本形制正是源于此。而湖南的祁阳,不仅在明末清初就产生了祁阳小调,还在清嘉庆有了祁剧;安康在湖北的边缘,安康曲子的形成自然受两湖的影响;内蒙的兴和小曲则经考证“是左宗棠从湖南带来的”。(见《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一辑《兴和小曲》)。由此又可见,同治年左宗棠及其部下刘厚基、刘松山带到西北的数万名湘淮军人及留榆军伎对榆林小曲形成中纳入湘淮曲艺之程度。
此外,在榆林小曲中,除了有江南曲艺的成分外,还有一些原本就是民歌、小调或略有所加工。这些民歌和小调,既有榆林及西北一带的和江南一带的,也有流行于全国的。
榆林和陕北乃至西北地区的民歌小调,在现存榆林小曲中比重最大。如《掐蒜薹》等,原是陕北民歌,曲子较单薄,但榆林小曲中的《掐蒜薹》,歌词未变,曲调则更抒情缠绵。而《陈太爷上任》《怀胎十月》等都是根据榆林当地小调,经民间艺人编词加工而成。
源于江苏的民歌《茉莉花》在全国流行最广,此歌是否系宋代曲艺鼓子词中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之遗音,已无从考证,但这首民歌在传至榆林的传唱过程中,歌词加了一些衬字并增至七段,曲子主旋律未变,成为民歌与小曲味兼具的榆林小曲《张生戏莺莺》。另一首流行于江浙的《九连环》在长期演唱中已变为用几首民歌联接而成的《大九连环》,而流传至榆林的《九连环》则依然为原来的单段结构,只是在多段词的反复时曲调略有变化。而像榆林小曲中的《小小船》等曲目,其歌词中咏唱江南风貌的词句依然都保持原貌。
此外,流行于全国许多省份的《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等民间小调,在榆林小曲中虽曲调有所变化,演唱改用榆林方言,但曲调优美抒情的特点依然一致。
三、榆林小曲的基本特征
小曲,是仅在榆林城内流行的一种独有的音乐品种,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通常所称的“榆林清唱曲”是指它的声乐部分而言,这一部分属坐唱曲艺。小曲的唱词字调、旋律音调、衬词、衬腔、曲式结构、节奏、旋法、演唱方法及伴奏等和陕北民歌、二人台等其他民间艺术品种是很不同的。
(一)小曲唱词字调与旋律音调的特点
小曲,叙事性较强,往往一个曲调要唱几十段词。
小曲唱词字调与旋律音调表述的程序和结构等方面虽互有联系,但各有规律。小曲纯用榆林城内方言演唱,故在其字调与音调上造成了特殊的风格。一种情况是字调对旋律起伏线状的制约。如“青”念“qing”,“安”念“nan”,“更”念“iing”,“哥”念“guo”“哟”有时念“iue”等,音调处理分别为:(曲谱,榆林纪事86)
这里唱词字调对旋律音调(即出字时开始的一、二个音的旋律调型)起了大致的规定。而另一种情况是,旋律的音高变化,并不完全由于字调的变化而变化。如:
这都是根据演唱情绪和风格的需要而变化的。
(二)小曲衬词与衬腔的特点
衬词,是歌词中音乐表现意义重于文学表现意义的一种特殊成分;衬腔,则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
小曲中的衬词(主要是“哎”)、衬腔的运用非常广泛而突出。小曲的衬词,有的是在行腔过程中加用的,但多数已独立使用了乐汇或乐句,而引起了唱腔结构的变化,如按结构形态,衬词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般衬词,如《喜千秋》:
喜(呀)千(的)秋(哎),
喜(哎)鸟(的)站(哎)枝(哎)头(哎);
打(啊)一杯喜(呀哎)酒(哇),
饮(呀)几(的)口(哎)……
再如《姐妹拌嘴》:
春(呀)景(的)天(哎),
景(啊)物(的)新(哎)鲜(哎);
姐(呀)妹(的)双(哎)双(哎),
下(呀)花(的)园(哎),
在落阳荫(啊)院戏耍秋千(哎)……
从上面两例中看出,几乎是每个字后面,都加一个衬词。
重复衬词,如《放风筝》:
姐儿(哎哎哎),
无事去踩(哎哎)
青(哎哎哎)
姐儿我来在大门外(哎哎哎)
遇见几个小顽童(哎哎哎)
再如《日落西山》:
日落西山(哎哎哎哎哎),
海雾弥(哎哎哎哎哎哎)
漫(哎哎哎哎哎哎),
满天的星(哎哎哎嗨哎嗨哎嗨)斗
把灯点(哎哎哎哎哎)
许下个情人他在哪边(哎哎哎)
上面两个例子明显看出,重复衬词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而有的曲目中的个别乐段,重复衬词都占了四分之三的篇幅,这就大大增加了衬腔的表现力。
小曲的衬腔,一般也归为两种情况。
前松后紧。前面的唱词排列紧凑,没有插入句;后面的唱词排列很松,因此,给衬腔的发挥留下了充分的余地。如《妓女告状》:
全曲十四小节,两句唱词。第一句只用了四小节,而第二句占用了十小节,其中第五、第六及最后四小节本属过门,而艺人们巧妙地加入衬词演唱,更增加了歌曲的哀叹性。
前松后紧。此种衬腔,多在欢快的曲调中运用。如《放风筝》《九连环》等,它虽不及前一种用得普遍,但亦很有特点。如《放风筝》:
(三)曲式结构的特点
小曲的结构体式,可分为“联唱”和“小曲”两类。
联唱,就是将一些不同的民歌或(乐段)联结而成的音乐结构整体,有两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三种。而三段(类似于A+B+A)较多,艺人们称“两头忙”。在联唱中间,有时因词式的变换音域的扩展而出现整段的移调,一般都转到上属调,而后转回原调。这主要是由于乐器(扬琴)限制所致。如《赐儿山》:
联唱在所有小曲中占有很大比例,其中《放风筝》《姐妹拌嘴》《大顶嘴》等可以作为代表。联唱中主要曲牌是各地的民歌,其中陕北民歌占多数,如《洗菜心》《听窗》等。
小曲是指一些单个的民歌,其曲式和歌词的基本结构与其他地方的民歌小调大致相同,一般都较短小。如《九连环》《妓女告状》《绣荷包》《十二杯酒》《掐蒜薹》《十月怀胎》《偷红鞋》等。有的每段由四句组成,有的每段只有上、下两句。
如《绣荷包》(上、下句结构):
小曲都有引奏、尾声、过门,在联唱中过门的使用是很多的,而小曲的引奏,在其所有曲牌中都是通用的。即,它和曲式结构本身并无多大关系。
(四)小曲的旋法特点
小曲,在音乐上由于承袭了南方的城市小调,并吸收了陕北民歌、语言等特点,加上其独特的演唱方法及伴奏,使人们听来既有南方江浙音乐的委婉细腻、纤巧优美的特点,又有陕北高原粗犷奔放、欢快明朗的特点。因此,形成了它别树一帜异乡情调的独特风格。
上面两个曲调均为四句体乐段,落音间相同(四句落音分别为徵、宫【低音】、羽、徵【低音】)。从旋法看,小曲因字调而引起的字前装饰(绰、注及顿音)较多,旋律起伏较大,突出了北方色彩。
其次,在小曲中很少发现有附点,它的调式和节拍游移现象并不很多,然而,由于它旋律音调和节奏变化形态的多样,润腔、衬词、衬腔的变化手法较丰富,加上乐器的伴奏,因而表现力还是很强的。
小曲的调式有徵、宫、羽、商四种,而徵调式为多。约占整个小曲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五)小曲演唱形式和演唱方法的特点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演唱时不化妆、不表演、间有对白,故有“榆林清唱曲”的别称。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城内又以前街、后街的活动最为频繁。这种演唱形式历来是自我娱乐的,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唱场合。茶余饭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带上自己的乐器,前往参加演唱。城内年纪稍长的居民,大都能唱上一两段,没有职业班社和职业艺人。
除了自娱性质的演唱活动外,长期以来,它和当地的民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喜庆节日都要约请小曲艺人到家演唱。在这种场合,有时艺人自献技艺,有时主家点曲。
榆林小曲演唱时必须要伴奏,演唱者都是乐队成员。一人演唱时,兼敲击瓷碟;对唱时,另一人由乐队其他成员兼任。乐队在榆林小曲中的作用,如艺人们所说:“有了唱家没耍家(演奏乐器的),唱不成;有了耍家没唱家,照样耍。”,说明榆林小曲中的乐器曲牌是可以独立演奏的。因此,榆林小曲还有“耍丝弦”的别称。
一般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奏一两首器乐曲牌,艺人们把这叫做耍牌子、耍曲子。在耍完曲牌后,先唱小调,然后再唱大调。
小曲,大都是男仿女声,用假声来演唱,演唱时不化妆、不表演,历来以坐腔清唱形式出现,故有“榆林清唱曲”之称。一般以一人独唱为多,演唱纯系榆林城内方言。
小曲几种常用装饰演唱方法,例如:
它的每个音符都要唱得很清晰,尤其是在句末或长音里很注意强调顿音的表现。以上几种装饰性演唱方法,并不单独使用,而是在每一首曲子中都普遍运用。如《卖杂货》:
小曲演唱方面还有一个规律,几乎每一首曲子都是由慢——渐快——快——突慢,重复末句结束在一个短音上。
(六)小曲唱词的特点
小曲唱词的内容,多是反映市民生活的,尤以表现风花雪月、男女爱情及女子思春的较多,其词绝大多数没有具体的人物。如《日落西山》开头的一段唱词:
日落西山,
海雾弥漫,
满天的星斗把灯点,
许下个情人他在哪边?
小曲的唱词结构严谨缜密,辞藻华丽,含蓄雅致,也是很讲究平仄辙韵的。如《日落黄昏》中的几段唱词:
何处与人闲嗑牙,
望穿秋水不见回家,
快快回来吧,
奴与你捧香茶,
咱二人拉上两句知心话。
窗外边薰风阵阵乱刮,
对对飞蛾扑落灯花,
潜潜泪如麻,
湮湿香罗帕,
手拿上红绣鞋儿占鬼卦。
……
从大多小曲的韵脚、辞藻的讲究上看,很像是出自文人学士之手。应该指出的是,有些唱词内容上存在一些不大健康的成分。如《大送郎》《垂金扇》《小姑听床》《五更鼓》等。
(七)小曲的伴奏特点
榆林小曲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扬琴、琵琶、筝、三弦等四件弹拨乐器和一把京胡,目前也加一把二胡。打击乐只有一个碟子。乐队的主要任务除伴奏外,还担负一些对白。
扬琴。最早用的是两条码子,三排音(艺人称十音琴),里面装有一个弹簧,使用小铜丝弦,系主奏旋律的乐器(亦称指挥乐器),曲子的起、落和速度、力度均由它来掌握。其演奏方法主要是单音、加花(即节奏型)等两种。
琵琶。用檀香木制成,为四相十品,尺寸比现在用的略小,分量也轻,里面装有一小弹簧。定弦为a、b、c、d四个音。演奏时没有轮指等较复杂的技巧,主要弹旋律。这可能是演奏者大指、食指、中指上套三个拨子所致。
筝(即秦筝)。取材于桐木制成,共十四根弦(有的在外面加了一根定的很低的缠铜弦,备作模仿锣鼓效果用),装配全用丝弦。常定由开始的D(E)五声音阶。筝在小曲伴奏里属色彩乐器。弹奏方法简单,在大指、食指、中指上戴着义爪(用老鹰膀子骨制成),弹其骨干音(多数为每拍的第一音)。所用指法主要是八度小撮与大指下行刮奏(俗称古鲁子)。左手的作用,是负责一些轻微的滑音、颤音和4、7两音的控制。
三弦。小曲乐队用的是大三弦,属它的低音乐器。内膛比现在的大三弦大,里面也装有弹簧,而杆子比现在的短一点。用的都是丝弦,即:子弦、二弦、老弦。它的弦和山西梆子、西河大鼓一样,为G(So)、A(La)、E(Mi)三个音。三弦演奏的特点表现在节奏上(俗称节奏乐器)。其弹奏方法较简单,不戴指甲,只用一只毛笔杆或杏壳(俗称拨子)。
京胡。同现在京剧里的相似,定弦为So、Re弦。其演奏方法是只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指,用指甲向外顶,类似马头琴的指法。主要拉奏精简的曲调(俗称硬子)。目前,也加一把二胡,定弦同京胡。
打击乐。只有一个瓷碟子和两根筷子。小曲的调并不固定,根据演唱者的嗓子高低来确定,一般以D或以E为合适。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