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研究

榆林小曲的传承与保护

  • 时间:2024-05-10 21:43:56
  • 作者:ylib
  • 点击:0

微信图片_20240510212755

 

榆林小曲携带着江南之音,江南韵味,来到榆林古城后便稳稳当当驻扎了下来,榆林小曲以江南丝竹为基调,又吸收了陕北民歌的少许成分,形成了现在的风貌。既清丽柔顺又婉转明亮,是榆林小曲独有的特色。榆林小曲艺术品味很高,演唱技巧变化多端,知名曲牌达20余种,传承人当年进京演出,获过全国大奖。但是一个特别奇异的现象是,榆林小曲不像陕北民歌那样被广泛传唱,而是仅仅限于古城之内,出了城墙这个圈便听不到榆林小曲了。

一、榆林小曲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及文化价值

榆林小曲的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情趣的为多,其中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如《日落西山》《日落黄昏》《大送郎》等;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生活的曲目,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刻画青楼之恨、尼庵之苦的曲目,如《妓女告状》《小尼姑》;表现民俗风情的曲目,如《放风筝》《戏秋千》《偷红鞋》《赐儿山》等;关于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曲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十二杯酒》等。此外,有些曲目来源于当地民歌,如《走西口》《五哥放羊》《小寡妇上坟》《送大哥》等,共有60多种唱腔曲目。

榆林小曲的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单曲称为小调,一般是简短的单段结构,演唱时用“重头”(曲调反复)的方法,与歌曲中的分节歌相似。联套分为中调、大调,由若干曲牌连接而成,并加曲头、曲尾,属联曲体。其基本句式即句格有五字的二二一句式,七字句的二二三句式和十字句的三三四句式。

榆林小曲的器乐曲牌约有50多首,其中的传统曲牌如【柳青娘】【唤姣娘】,将唱腔作为曲牌的如【小小船】【九连环】,当地民歌衍化的曲牌如【掐蒜薹】,吸收当地戏曲的曲牌如【小拜门】。

小曲的演奏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

小曲的演唱形式,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或自弹自唱。演唱时遵循传统的“正字、合腔、养喉、纯熟”四要素,采用真假声结合及顿挫抑扬的唱法,在发声、吐字、行腔、用令上颇有讲究,合辙押韵,优美动听。

榆林小曲的主要特征:由南方传入陕北,又与陕北民间音乐相结合,是南北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小曲的音乐风格既委婉缠绵,又高亢激昂,南韵北声融为一体;采用小嗓演唱,真假声结合,多用顿音闪断,形成独特的演唱方法,产生亦连亦顿、活泼弹跳的演唱效果;器乐伴奏以弹拨乐为主,辅以京胡、二胡等拉弦乐器,突出亦连亦顿、弹跳活泼的演奏效果;曲目丰富,套路完整,形成各自的声腔体系;小曲是陕北独特的市民阶层艺术,雅俗共赏,既为自娱自乐,又与民俗活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生辰寿诞)密切联系,是榆林市井民俗风情的集中体现。

从文化价值来说,首先,小曲起源于明代,形成于晚清,是全国现存唯一活着的明清俗曲遗响,是南北音乐文化为主、多元音乐文化综合的活化石,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民俗音乐,研究陕北地域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现象提供了佐证。其次,小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民俗风情之一,可以体现榆林的文化风貌,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旅游开发等联为一体。抢救、保护榆林小曲,吸取小曲发展衍化的经验,能够为我们建立新时期特色性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榆林小曲的传承过程及相关措施

以1949年为界,榆林小曲的传承可以为分两个大的阶段,即建国前与建国后。建国前,榆林小曲的学艺及演出,一般都是父子相传,兄弟共操,演唱与演奏皆能,也有以演唱见长或以演奏见长的艺人。这种父子相传兄弟共操的如:李殿魁—李芳—李国祯兄弟—李茂兄弟(祖孙四代);白如山—白子霖(父子);王级三—王子英—王青(祖孙三代);林懋森—林玉书、林玉碧(父子);叶子丰—叶万秀(叔侄);朱崇义、朱怀义、朱学义三兄弟……

榆林小曲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即以张云庭、文子义、吴春兰为代表的后街派,这个流派讲究声音的纯实婉转、圆润和流畅。对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另一派是以林懋森、胡英杰为代表的前街派。这一派的演唱突出顿、断、刚、柔,强调归韵、字正及装饰音的运用,尤其喜好滑音和频繁地运用顿音。

关于小曲的流派为何有前街派和后街派之分,榆林小曲研究会会长王青是这样解释的:最早榆林人把城墙以内称为榆林城,以钟楼为界,钟楼以北为后街,钟楼以南为前街。前街派以贾盘石巷东边的“杏林堂药铺”为活动中心,后街派以解放巷口对面“钟表铺”为活动中心,鼓楼脚下的“庆兴银炉”活动也多一些。

前街派的代表人物有:秦俊—林懋森、朱学义—胡英杰、李醒华、吴国珍、林玉书、林玉碧—李天民、李艳娥、葛治。

后街派的代表人物有:贾和亭、秦四应、叶子丰、王级三—张云庭、罗新民、叶万秀、文子义、冉继先、王子英—吴春兰、乔玉秀、白葆金、王青—王艳、石焕芳、梁梅。

榆林小曲走不出榆林城(指老城),这样的说法用在建国前是比较合适的;但建国以后,再这样说,就不够准确了。因为建国后,榆林小曲不但走出了榆林城,而且还走向了西安、南京和北京,同时,从传承方式上,也由建国前的家传为主转变为以师转为主。

1953年,榆林县工人俱乐部曾举办榆林小曲演唱培训班,请老艺人张云庭坐班指导,培养了40名男女学员,其中吴春兰就是这批学员里的杰出代表,另外还有乔玉秀、姬桂英等。

1979年,随着全国民间音乐集成工作正式启动,榆林小曲的抢救恢复工作也开始了。1981年,地、县文化馆干部给榆林小曲演唱家胡英杰录音,这项工作进行了四十多天,参加录音的小曲艺人还有白葆金、罗新民、林玉书、林玉碧、叶万秀、王青、胡振基、李天民等。随后,手工刻印出了两本榆林小曲油印本。同年,陕西省人民广播电台专程来榆林录制胡英杰演唱的榆林小曲,西安音乐学院周延甲、陕西省文化厅音乐研究所李世斌专程来榆林采录了白葆金演奏的榆林小曲古筝曲。

1984年7月,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曲云,在榆林小曲研讨会上就如何继承和发扬榆林小曲和榆林筝的演唱和演奏作了专题发言,并采录了榆林小曲的演唱和演奏曲目。1984年以来,中国音乐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教授多次带国内外学者和学生来榆林采录榆林小曲,并于2005年介绍榆林小曲进京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进行演出和学术交流。

1986年5月4日,成立了榆林县政协“榆林小曲研究小组”,推选政协委员胡英杰为组长,罗新民、李振业为副组长,同时吸收了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待业青年、工人,如梁梅、郭红艳、张永利、侯亚惠、雷小燕、李红莉等10名小曲学员。研究小组每周二、六晚上在田丰年巷、榆林县工商联四合院为学员教唱榆林小曲,教唱的老师有胡英杰、李天民、栗清秀,器乐伴奏有罗新民、李振业、王金汤、林玉书、林玉碧、叶万秀、王青。同时,研究小组成员罗新民、胡英杰、李振业和陈王兴等参照叶万秀四叔、叶冬珍父亲叶子丰在建国前期手抄下来的榆林小曲部分唱词,进行整理、修改,共收录了五十余首小曲。

1993年底,《榆林文史资料》主编李云祯召集榆林小曲主要艺人及社会文化人士,在榆林县政协会议室开会,研究文史资料特辑、榆林小曲专辑的出版事宜。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出版榆林小曲专辑的条件已经成熟。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1994年2月,《榆林文史资料第十三期·榆林小曲专辑》正式面世。专辑编入了55首榆林小曲,其中,《姐妹伴嘴》《大叮嘴》《一连三》《五更鸟》是失传了的大调曲子,这次也被收入专辑,这部专辑可以说是自小曲形成以来的第一本较丰富的选本。

2005年9月,榆林小曲研究会正式成立,王青任会长。在王青的主持下,榆林小曲研究会积极开展小曲的培训和展演活动,他们坚持深入基层,为群众演唱,无论是在大型庆典活动中,还是在婚庆、庙会等场合,人们都可以听到小曲艺人们精彩的演唱。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以来,他们已演唱了700多场次。

2006年6月,榆林小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2月,王青、林玉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

2006年6月,王青、林玉碧、叶万秀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王青、叶万秀、林玉碧、高文霞、栗清秀、葛治、梁梅、李天民入选榆林市非遗项目榆林小曲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启动榆林小曲进校园活动,小曲艺人梁玲、李艳娥、张永利分别到榆林市九小、一完小、十一小为小学二三年级学生教唱榆林小曲。

三、榆林小曲的传承谱系

榆林小曲历来是自我娱乐的演唱形式,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唱场合。茶余饭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带上自己的乐器布袋,前往参加演唱。所以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的职业艺人。艺人间虽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没有明确的传承谱系。

清末时期将小曲由官邸传入民间的人是李殿魁、李芳、李国祯祖孙三辈,同时期的艺人还有白如山、白子霖父子,以及孙茂林、盛千、秦俊业、陈俊德、孙沅等(他们的生卒、年龄均不祥)。

清末民初的艺人有王才德、高仪丞、王子英、王尚卿、王云祥、王敬、王子和、谢玉长、朱四玉、张云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继先、叶子丰以及朱崇义、朱怀义、朱学义兄弟三人等。

以后相继学艺的还有贺健良、李茂、陈元娃、文子义、谢天士、胡英杰、吴国彦、吴天华、罗新民、贾和亭、胡四宾、王升卿、李定斋、赵崇厚、潘植卿、秦四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艺人有李醒华、林玉书、林玉璧、叶万秀、吴国珍、王青、乔玉秀(女)、叶梅(女)、吴春兰(女)李天民等

 

榆林小曲著名老艺人谱系

代别

姓 名

生  卒

技  艺

第一代

王级三

1886—1956

扬琴演奏

王子英

1910—1973

琵琶演奏

文子义

1911—1968

小曲演唱

林懋森

1903—1968

小曲演唱

胡福堂

1893—1966

三弦演奏

冉继先

1909—1977

扬琴演奏

第二代

朱学义

1905—1988

古筝、扬琴制作及演奏

李醒华

1922—1988

演唱艺人

 

榆林小曲主要演唱艺人谱系

代 别

姓 名

性 别

文化

程度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

地址

第一代

张云庭

不祥

师传

不祥

榆阳区

第二代

白葆金

不祥

师传

1929年

榆阳区

第三代

胡英杰

不祥

师传

1944年

榆阳区

胡堂娃

小学

师传

1940年

榆阳区

第四代

吴春兰

高中

师传

1950年

榆阳区

栗清秀

小学

师传

1950年

榆阳区

尤兰芳

初中

师传

1950年

榆阳区

第五代

李天民

初中

师传

1980年

榆阳区

第六代

乔文新

初中

师传

2003年

榆阳区

白秋芳

初中

师传

2004年

榆阳区

郭红艳

初中

师传

2004年

榆阳区

梁  梅

高中

师传

2004年

榆阳区

榆林小曲主要演奏艺人谱系

代别

姓名

性别

文化

程度

传承

方式

学艺

时间

居住

地址

第一代

罗新民

中专

师传

1945年

榆阳区

第二代

林玉书

高中

家传

1950年

榆阳区

林玉碧

初中

家传

1950年

榆阳区

葛  智

初中

师传

1950年

榆阳区

叶万秀

小学

家传

1950年

榆阳区

第三代

胡振基

小学

师传

1970年

榆阳区

王  青

高中

师传

1975年

榆阳区


四、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986年国务院公布榆林古城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众多文化中,榆林小曲以其古筝、扬琴、琵琶等丝弦伴奏缠绵委婉,独树一帜,成为榆林城内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

但由于种种原因,榆林小曲的传承和保护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这塞上古城的艺术奇葩面临枯萎的境地,具体表现在:一是从业艺人普遍老龄化,榆林小曲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状况。二是从管理体制上,没有明确哪一个政府部门来管理榆林小曲的传承与保护工作,2005年9月虽然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但没有专人来抓此项工作,演出时都是民间艺人临时拼凑。三是没有固定的活动、演练场地。榆林小曲演练时,需要的乐器多,演员也多,没有一个固定的、较大的演练场地,小曲的演练与传承就无从谈起。四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演练和演出所需要的字幕机、音响设备、仿古乐器,都不能及时添置或更新。

随着榆林成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和晋陕蒙中心城市,榆林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将会发生巨大变化,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人们对文化生活将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中国唯一活着的明清俗曲,榆林曲艺的精华——榆林小曲,也需要培植、提高、创新、升华,使之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融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之中。因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特向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小曲艺人待遇,以免小曲传承后继无人

要想让榆林小曲长期存在和发展,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将其正规化、正式化、专业化。榆林小曲发展至今依然只是停留在业余弹唱这一水平上,艺人们都是不计报酬自愿参加传唱,这也是传承人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传唱榆林小曲没有报酬,而年轻人要养家糊口,这就形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榆林小曲的传唱成为一种职业,一种可以赚取报酬解决生存和生活问题的职业,这样就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加到榆林小曲传唱和传承行列当中来,榆林小曲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由于将学唱小曲作为一种工作,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榆林小曲,就可以学得更精,唱的更好。再者,要将榆林小曲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整体加以保护,不仅要保护榆林小曲本身,还要保护其生存环境,如老街四合院、传统的民俗风情等等,如果这些东西消亡了,榆林小曲就会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根本。

(二)给小曲艺人一个容身之地,以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给榆林小曲艺人一个容身之地,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排练和办公场所,让榆林小曲不至于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在此基础上举办榆林小曲演奏、演唱长期培训班,不断发掘和培养有兴趣有才华的演奏、演唱艺人,给榆林小曲不断的补充新生力量。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基础上,选出一批高质量的表演人才,组建一个榆林小曲艺术表演团体,赴省、进京进行各种文化汇演,提高榆林小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除此之外,还应该结合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在榆林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庙会及广场举办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广泛开展小曲艺术的演出活动。这样既能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榆林小曲,一举两得。

(三)组建小曲研究团队,加强小曲的研究工作

组织专人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对榆林小曲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探索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全面展开小曲的乐班、艺人、乐器、唱腔、牌曲及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将所获资料进行归类、存档,同时与小曲研究会合作,深入开展榆林小曲本体及相关民俗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编写成论文或学术专著,完成《榆林小曲研究》的编纂及相关音像制品的出版工作。

榆林小曲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榆林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努力将它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而不能任其消亡。经过各方人士几十年的努力,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保护成果,但依然存在着诸如活动经费不足、传承后继无人等种种困难。小曲的传承与保护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一代一代有识之士亲历躬行,将它保护好,传承好,让这一支塞上艺术奇葩走出陕北,走向世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榆林小曲的基本内容、成分及特征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