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万秀
叶万秀,又名叶万宝,生于 1946年,榆林城内人,在榆林小曲演唱活动中,担任扬琴或琵琶伴奏,也参加演唱。1979年春他参加了榆林地区民间文艺会演,演唱了小曲《日落西山》并荣获了二等奖。是小曲中的“全面手”。
因为他以屠夫为职业,人又是“外拙内秀”,所以小曲圈内称其为“屠夫状元”。
他家住在有 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据叶万秀介绍,他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后来他又在这个房子娶了老婆,生了孩子,一直生活到现在。看着眼前的叶万秀,忽然觉得,他和他住的房子一样,朴实但却韵味悠长。
叶万秀说,提起榆林小曲,不能不提到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他的四叔父叶子峰。叶万秀说,他的叔父最擅长打扬琴,还会三弦、古筝等乐器。榆林好几个小曲艺人都是跟他叔父学习的。
直到现在叶万秀家中还有一本榆林小曲的歌词手抄本,是他叔父留给他的,本来还有乐谱手抄本,但在动荡的岁月里被毁掉了。后来出版的各个版本的榆林小曲,词都是出自这个手抄本。可以说没有这个手抄本,榆林小曲的传承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1960年,叶万秀和冉继先(已经过世了的榆林小曲艺人)学唱榆林小曲、弹琵琶。后来又跟叶子峰学打扬琴。
叶万秀说,他以前是鼓楼底的铁匠。那时候,没有电视、电脑,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生活比较单调,也是因为喜欢,也是为了打发无聊的生活,他开始了学习榆林小曲的生涯。就因为榆林小曲,他在文革时期,还被点过名,差点进了公安局。后来叶万秀进入榆林农具厂,做了一名工人,那期间,他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还有一位老母亲,一家七口人,全靠他的那一点工资维持生活。他当时的工资只有 31块 8毛 5分,要养活一大家子的人,可想而知有多么的艰难。
“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很活套的后生,自己平时会打一些铁刀、剪子之类的,卖掉补贴家里的生活,所以即使当时的生活不好,我们家吃不上什么好的,却也从没挨过饿。”说到这里,叶万秀的表情很是骄傲。
他说一开始农具厂是很好的单位,年年都闹秧歌(那个年代只有好单位才能闹得起秧歌),他都会参加,打扬琴、打鼓之类的。可是到了 1986年就不行了,单位的领导只有鼓励工人们出去自己想办法。眼看着呆在单位没什么前途,他又有一大家子的人要养活,就想着出社会去自谋出路。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也从没把榆林小曲给放下,那时候榆林小曲叫“黄色小曲”,管他们一伙叫“地下俱乐部”。他们演奏的乐器还被收走过,有些人还因榆林小曲遭过批斗。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对小曲是敬而远之的,所以他们要唱小曲,就只能藏着、躲着,生怕被别人发现。后来,等到广播上能够听到一些陕北民歌的时候,他们才敢把榆林小曲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叶万秀的父亲是一名屠夫,杀了多年牲后,他本不想让叶万秀再当屠夫。可从农具厂出来后,叶万秀还是开始了屠夫的生涯。这一行一干就是 23年。直到2008年,63岁的叶万秀才休息下来。
叶万秀清楚的记得,著名榆林籍港商胡星元先生特别爱听榆林小曲,每次回榆,都会找他们唱上一段。有一年回来又要听小曲,便把他们给叫过去,当时还拿了100元港币招待小曲艺人们,但上街买东西时,愣是没人肯收港币。那时候港币兑换还要去省城银行,最后还是政府给榆林的银行打招呼,才给兑换了 60多块人民币,买了一些吃喝招呼了小曲艺人们。
打扬琴是叶万秀的强项。榆林小曲演奏最离不开的乐器就是扬琴。过去,小曲演奏共有四大件乐器:扬琴、琵琶、古筝、三弦。在后来的发展变化中又增加了京胡、二胡。
当让叶万秀谈谈对当前榆林小曲发展的看法时,他说,榆林小曲几百年来一直是墙里开花墙外红的局面。他们曾经到过很多地方去交流、演出榆林小曲都获得极大好评,甚至于台湾、日本、香港、韩国等都知道这个曲种。可在榆林城内,除五十以上的个别人知道,年轻一代对榆林小曲一概不知,有的甚至从未听说过。这种状况,让他对榆林小曲的发展前景很是担忧。因为榆林小曲从来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现在会榆林小曲的人,大多都上了年纪,如果不赶快把这一曲种给传承下去,有可能在他们之后失传。叶万秀总结榆林小曲现在的最大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没地方,二是没学徒,三是没经费。因为没地方练习,他们小曲研究会的成员们平时只在有演出的时候才聚在一起。叶万秀无奈地说,现在已经和妻子加入了一个秦腔协会,因为他会打扬琴,在那里也能派上用场,妻子则学唱戏。没学徒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学钢琴、小提琴的多,而且业余生活很丰富,所以学打扬琴、弹琵琶的人实在是不多。没有经费是因为演奏的乐器属消耗品,一年下来的消耗不小的。叶万秀说,前几年,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领导为把榆林小曲传承下去,说过给他们出钱、找地方培养新人。当时他还想着自己一定要尽力。但是后来,那件事似乎也只是说说而已,上面的领导并没有实际行动。他也知道领导们有难处,但他的内心也是很焦急的。说到这里时,他又点燃一支烟,一脸愁苦的表情。
当问到他的传承人时,叶万秀说,他现在有两个传承人。他的爱人就是他的传承人之一。叶万秀的爱人窦爱华说,她以前很不喜欢榆林小曲,一方面是因为听不懂唱什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伴只顾小曲不顾家。有那么好几年,大年三十晚上都是她在家里守着孩子过年,他则出去和别人热闹一晚上。所以她一直都不怎么喜欢。退休后,就在家里带孙子。后来,孙子们长大了,不要她照顾,老伴又自己出去热闹,家里就她一个人,她也尝试着听榆林小曲,渐渐觉得似乎不是她印象中的“酸曲”,又在老伴的熏陶下,她慢慢开始喜欢,逐渐到后来学唱小曲。为了方便,几年前叶万秀还自己购买了一台扬琴,没事的时候,他就和爱人在家里练习,自娱自乐。现在叶万秀的爱人已经学会了十几首曲子。对于这个传承人,叶万秀很骄傲,因为老婆唱的还挺有榆林小曲的味道。当问到儿女们是否有喜欢榆林小曲的时候,叶万秀有些失落地说,儿女们为生活和工作忙碌,根本没有闲余时间学习榆林小曲。他只希望在孙子里发现好苗子,继续把榆林小曲给传承下去。他说,他打了半辈子的铁,宰了 13年的羊,杀了 10年的猪,人的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个地方,让他可以培养一批能唱、能弹榆林小曲的人。
叶万秀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省上每年会给他们4000元,地方的群众艺术馆给 1000元。给多少钱他并不在乎,只是因为榆林小曲的发源地湖南、广州、云南、贵州这些地方,小曲已经灭绝了,但是唯独能够在陕北这个独特的地方把南方的丝竹之音给留传下来,并不容易。他真诚希望榆林小曲在榆林久响不绝。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4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