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传承普系
榆林小曲历来是自我娱乐的演唱形式,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唱场合。茶余饭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带上自己的乐器布袋,前往参加演唱。所以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的职业艺人。艺人间虽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没有明确的传承谱系,现以不同时期分别介绍艺人情况及著名艺人。 清末时期将小曲由官邸传入民间的人是李殿魁、李国祯、李芳祖孙三辈,同时期的艺人还有白如山、白子霖父子,以及孙茂林、盛千、秦俊业、陈俊德、孙沅等(他们的生卒、年龄均不祥)。 清末民初的艺人有王才德、高仪丞、王子英、王尚卿、王云祥、王敬、王子和、谢玉长、朱四玉、张云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继先、叶子丰以及朱崇义、朱怀义、朱堂义兄弟三人等。 以后相继学艺的还有贺健良、李茂、陈元娃、文子义、谢抚士、胡英杰、吴国彦、吴天华、罗新民、贾和亭、胡四宾、王升卿、李定斋、文九昌、赵崇厚、潘植卿、秦四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艺人有李醒华、林玉书、林玉壁、叶万秀、吴国珍、王青、乔玉秀(女)、叶梅(女)、吴青学(女)李天民等 | ||||||||||||
榆林小曲著名艺人 | ||||||||||||
代别 | 姓 名 | 生 卒 | 技 艺 | |||||||||
第一代 | 王级三 | 1886—1956 | 扬琴演奏 | |||||||||
王子英 | 1910—1973 | 琵琶演奏 | ||||||||||
文子义 | 1911—1968 | 小曲演唱 | ||||||||||
林懋森 | 1903—1968 | 小曲演唱 | ||||||||||
胡福堂 | 1893—1966 | 三弦演奏 | ||||||||||
冉继先 | 1909—1977 | 扬琴演奏 | ||||||||||
第二代 | 朱学义 | 1905—1988 | 古筝、扬琴制作及演奏艺人 | |||||||||
李醒华 | 1922—1988 | 演唱艺人 | ||||||||||
张云庭(1900-1964)榆林小曲著名艺人,绰号冰巴凉,榆林市后街人,皮匠,青年时投师于小曲名艺人贾和庭,后为榆林小曲活动的主要演唱和组织者。他有一付天生的好嗓子,不仅唱得好,三弦也弹得好,且可自弹自唱。早年,因演唱《妓女告状》一曲出名。据说,在他举行婚礼的当天,亲朋好友正在兴致勃勃地为迎接新娘的到来而忙碌,突然有人来说新娘被一国民党军官抢走,当新郎官的张云庭顿时浑身上下变得冰凉,当晚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演唱了《妓女告状》,没想到他那悲泣的歌声却使听众和伴奏者泪水涟涟。从此,这首曲目便成了他的最佳保留节目,《妓女告状》、冰巴凉、张云庭,就自然连在一起。今天“冰巴凉”的由来仍在小曲艺人中流传。他的拿手曲目还有《张生戏莺莺》、《九连环》、《姐妹伴嘴》、《大顶嘴》、《大放风筝》等。他的演唱风格自成一体,声音纯实,音色甜美,对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谨慎,很注意行腔的连贯性和歌唱性,艺人们称其为后街派。1950年,在榆林工人俱乐部举办的第一期小曲学习班上,他担任教员,培养出第一批(40人)演唱小曲的女学员。1956年他参加了陕西省民间舞蹈会演,次年又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参加了陕西省职工文艺会演,曾多次获奖,被省电台邀去录音。 1962年,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指导下,《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陕西卷》编辑组对张云庭进行了采访,对他演唱的榆林小曲进行了记录整理,使保留在他身上的这部分榆林小曲珍贵资料得到及时抢救和保存。 白葆金(1914-1983)乳名七斤,榆林城关人,瓦工。原西安秦筝学会副会长,是影响较大的小曲艺人。他15岁开始向王子和、王银祥、王子英学筝、京胡、二胡等乐 | ||||||||||||
器,也能唱不少小曲和民歌小调。由他培养的徒弟有王青、李文广、叶梅等。他在艺术上从不保守,谦虚好学,待人诚实、热情,在城内市民和艺人中享有较高威望。1956年他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57年春,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0年参加过陕西省职工文艺会演。曾接待过西安、北京、兰州等地音乐院校及文艺团体音乐工作者的采访、演奏,在1979年9月参加了陕西省广播电台的专题录音。1980年3月他带病坚持参加完地区民间音乐舞蹈收集整理抢救工作,毫无保留地为集成工作贡献出他的全部艺术才华。 胡英杰(1921-2001)榆林城关人,榆林市政协委员,是颇有影响的小曲演唱艺人,榆林小曲研究小组主要负责人之一。出身小手工业者,后为邮电工人,1980年退休。他15岁开始跟林懋森,以后又跟张云庭学唱小曲,他善于博采众长,结合本身条件发挥长处。他的演唱特点是声音洪亮,发音圆润,以假声为主,真假声巧妙结合,吐字清晰,归韵严格,且具有创造性。根据秦筝等伴奏乐器的特点,为使人声和乐队融为一体,他将《九连环》、《卖杂货》、《放风筝》等曲调,在演唱中作了新的处理,并形成了他断、顿有致的独特的演唱风格。退休后,他积极参加了榆林小曲研究小组的组织活动,并带病坚持为学员传教小曲,先后培养了两期20余名学员,其中成绩较突出的有李天民、王爱芳、李艳艳、王清芳、梁梅、郭利芬、候亚惠等10余人。近年来,他参加了陕西省广播电台的专题录音和小曲的抢救工作,多次接待了省内外的采访,为榆林小曲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吴春兰(1930-2002)榆林小曲女艺人,榆林市人,高 | ||||||||||||
中文化程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出现的第一批小曲女艺人。她参加了榆林工人俱乐部举办的榆林小曲学习班,从师于张云庭,她的演唱吐字清晰,质朴舒展,行腔委婉,字字相连,颇具有师傅张云庭的演唱风格。她演唱的曲目有三十多首,代表性的有《九连环》、《妓女告状》、《进兰房》、《绣荷包》、《小尼姑》、《尼姑难》、《盼五更》、《卖杂货》等。1956年她参加了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二等奖;1957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所演唱的《九连环》、《进兰房》博得观众好评,受到文化部的奖励。 | ||||||||||||
主 要 演 唱 艺 人 谱 系 | ||||||||||||
代 别 | 姓 名 | 性 别 | 文化 程度 | 传承 方式 | 学艺 时间 | 居住 地址 | ||||||
第一代 | 张云庭 | 男 | 不祥 | 师传 | 不祥 | 榆阳区 | ||||||
第二代 | 白葆金 | 男 | 不祥 | 师传 | 1929年 | 榆阳区 | ||||||
第三代 | 胡英杰 | 男 | 不祥 | 师传 | 1944年 | 榆阳区 | ||||||
胡堂娃 | 男 | 小学 | 师传 | 1940年 | 榆阳区 | |||||||
第四代 | 吴春兰 | 女 | 高中 | 师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栗清季 | 女 | 小学 | 师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尤兰芳 | 女 | 初中 | 师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第五代 | 李天民 | 男 | 初中 | 师传 | 1980年 | 榆阳区 | ||||||
第六代 | 乔文新 | 男 | 初中 | 师传 | 2003年 | 榆阳区 | ||||||
白秋芳 | 女 | 初中 | 师传 | 2004年 | 榆阳区 | |||||||
郭红艳 | 女 | 初中 | 师传 | 2004年 | 榆阳区 | |||||||
梁 梅 | 女 | 高中 | 师传 | 2004年 | 榆阳区 | |||||||
现 今 主 要 演 奏 艺 人 谱 系 | ||||||||||||
代别 | 姓名 | 性别 | 文化 程度 | 传承 方式 | 学艺 时间 | 居住 地址 | ||||||
第一代 | 罗新民 | 男 | 中专 | 师传 | 1945年 | 榆阳区 | ||||||
第二代 | 林玉书 | 男 | 高中 | 家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林玉碧 | 男 | 初中 | 家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葛 智 | 男 | 初中 | 师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叶万秀 | 男 | 小学 | 家传 | 1950年 | 榆阳区 | |||||||
第三代 | 胡振基 | 男 | 小学 | 师传 | 1970年 | 榆阳区 | ||||||
王 青 | 男 | 高中 | 师传 | 1975年 | 榆阳区 |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