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历史

  • 时间:2024-05-10 19:27:43
  • 作者:ylib
  • 点击:0

古城六楼图片 (4)

秦汉时期,榆林已是陕北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历代羌、匈奴、突厥等少数民族的迁徙频仍,榆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建立卫城,大量移民实边,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据清《御批通鉴辑览》载: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秋七月,明武宗朱厚照巡边时,在榆居住三月有余,纳延绥总兵戴钦的女儿为妃,还大征女乐,在城内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每日歌舞弹唱。这是关于榆林城歌舞、曲艺历史的最早记录。另据明万历年《延绥镇志》载:明代榆林城“食禄之家子弟,多好放鹰、走狗、弹丝吹竹之事。”可见作为九边重镇的榆林,当时的说唱艺术已十分盛兴。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由江南来的谭吉璁(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来榆时带了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闲暇时,常演唱以求乐。据《榆林府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后,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至此,江南传来的说唱艺术与榆林原有的由元、明小令而来伴以丝竹俗曲的融合,以及结合当地方言语音,遂使榆林小曲在康熙年间得以产生。嘉庆年间,李殿魁为千总,在供职期间,继承父艺,能奏会唱,并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撰写成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与道光末年同李芳等三个儿子出衙演出,使榆林小曲逐渐传至民间。此后,同治年间湘军入陕镇压回民起义获胜后,有数万人留在西北,其中随军军伎班留在榆林,而随之而来的湘南祁阳等地曲艺融会于榆林小曲中,并使榆林小曲进一步在民间得到普及。

清末民初(1909-1914)在民间,学唱小曲一时成风,小曲走向兴盛时期。从事演唱、演奏的艺人,是市民阶层中的小手工业者,如银匠、钟表匠、皮匠、鞋匠、木匠等。此后,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小曲一度几乎绝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榆林县工人俱乐部举办了小曲演唱培训班,培养了40多名男女学员。1956年小曲演唱班赴省参加会演,1957年进京参加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至文革前出现了兴盛时期。以后小曲经历了“文革”期间的冷落、沉寂期,修篡集成的抢救、复苏期,以及实施“民保工程”的弘扬、振兴期。1985年榆林县政协成立了小曲研究小组(现改为榆林市榆林小曲研究会),编篡了《榆林小曲专辑》,组建了半专业性的演唱队,并培训学员,组织演出活动等。对小曲的抢救、保护、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使小曲的影响逐步扩大,引得北京、上海、台湾、西安等地专家学者纷纷前来采访,并在影、视中频频出现,与古城南塔、北台、倚街六楼、红石峡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一同汇成榆林亮丽的风景线。现在小曲提升为市级管理,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榆林小曲的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情趣的为多,其中描写离愁别怨、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如《日落西山》、《日落黄昏》、《大送郎》等;反映茶肆酒楼、货郎、挑夫生活的曲目,如《开茶馆》、《卖杂货》、《下荆州》;刻画青楼之恨、尼庵之苦的曲目,如《妓女告状》、《小尼姑》;表现民俗风情的曲目,如《放风筝》、《戏秋千》、《偷红鞋》、《赐儿山》等;关于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曲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张生戏莺莺》、《八仙过海》、《十二杯酒》等。此外,有些曲目来源于当地民歌,如《走西口》、《五哥放羊》、《小寡妇上坟》、《送大哥》等,共有60多种唱腔曲目。

榆林小曲的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单曲称为小调,一般是简短的单段结构,演唱时用“重头”(曲调反复)的方法,与歌曲中的分节歌相似。联套分为中调、大调,由若干曲牌连接而成,并加曲头、曲尾,属联曲体。其基本句式即句格有五字的二二一句式,七字句的二二三句式和十字句的三三四句式。 

榆林小曲的器乐曲牌约有50多首,其中的传统曲牌如[柳青娘]、[唤姣娘],将唱腔做为曲牌的如[小小船]、[九连环],当地民歌衍化的曲牌如[掐蒜苔],吸收当地戏曲的曲牌如[小拜门]。

小曲的演奏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京胡、碟子等。

小曲的演唱形式,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或自弹自唱。演唱时遵循传统的“正字、合腔、养喉、纯熟”四要素,采用真假声结合及顿挫抑扬的唱法,在发声、吐字、行腔、用令上颇有讲究,合辙押韵,优美动听。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5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