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清韵流香三百余年的榆林小曲

  • 时间:2024-05-10 17:30:07
  • 作者:ylib
  • 点击:0

fe37a2a91f5a286e751a72a54a97f75a_6e7d644a-d292-474b-b11c-d9f7b2ba8010     

      清朝康熙年间,国运鼎盛。康熙九年(1670年),京中弘文院中书舍人谭吉璁(浙江嘉兴人)升任陕西榆林同知。这位江南才子,能文喜书,在任期间,为解思乡之苦,特意将江南的丝竹雅乐带到榆林,闲暇时弹唱,并在榆林落下了根。这一江南小调,在前后三百余年的“本土化”过程中,又吸纳了不少地方民歌(陕北民歌)、宫廷音乐的元素,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被有关人士誉为集江南小调、陕北民歌、宫廷音乐之大成的榆林小曲。

  最早的榆林小曲只是在官府衙门中演唱,士绅中间或有流行,但与民间无关。乾隆年间,镇衙门里成立了由守备李义任领班的业余曲艺班子,负责教授小曲的弹唱和演出的组织工作。嘉庆年间,李义之子李殿魁官拜千总,他承传父艺,能弹善唱,在总兵的指派下,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编成了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道光年间,李殿魁会同儿子李芳等人,走出官衙,通过参加地方士绅百姓的节日庆典、婚宴酒席等活动,进行小曲的表演。至此,榆林小曲逐步走向了民间。

  同治七年(1868),湘军出身的刘厚基出任“九边重镇”之一的延榆绥总兵,驻防榆林。此公不仅能征善战,而且勤政亲民,口碑俱佳。他主政榆林九年,各业兴旺,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此公其中的一项业绩便是“亲书万言,刊教民歌”,倡导民众学习歌谣,榆林小曲从此便在榆林民间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发展。需要说明的是,往事如烟,此公其它的政绩人们忘却了,但他造福一方水土,重视文化,重视音乐,又让我们记住了他,可见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当时榆林的小手工业异常发达,走出衙门的榆林小曲寻找到的新主人便是一批爱好艺术的小手工业者。这一不大不小的集体弹唱艺术,不仅要有宽敞的演出场地,又不能扰民,临街的小手工业者的铺面便是最好的选择。在彩色电视、收录机、卡拉OK等尚未面世的年代,在日落城门紧闭的封建时代,一些小手工业者关门打烊后,点上一盏忽明忽暗的麻油灯,围坐在青砖铺成的街边,弹的弹,唱的唱。这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里,观赏免费的榆林小曲就成了城内居住者的一道文化大餐了。

  榆林小曲在步入民间的同时,衙门里尚有“军伎班”存在,以供接待贵宾和劳慰三军将士之用。后随着几度政局动荡,政权更迭,“军伎班”便消失了,榆林小曲真正成了纯粹的民间艺术了。民国年间,鼓楼旁边的庆兴银炉,一度成为榆林小曲的演唱中心。

  榆林小曲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在江南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部分本地民歌,并加以改造。如《掐蒜苔》等,其歌词未作变动,但把原来较单薄的曲调变得更加抒情缠绵了。榆林小曲是否吸收了宫廷音乐的元素,尚无定论。但作为传播者的谭吉璁,曾有着京中任职的背景,因而他对宫廷音乐肯定是有所了解的,在江南小调“榆林化”的过程中,引入部分宫廷音乐的元素,也是极有可能的。而榆林地方音乐,也曾被宫廷音乐“感染”过。30岁即病故的明武宗皇帝朱厚照,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10月巡边到榆,住在凯歌楼上。在榆期间,除纳总兵戴钦之女为妃外,还大征女乐,和随行的宫廷演唱艺人们一起,每日歌舞弹唱不止,一住三月。他走时,除带走了戴妃和榆林传统大餐“羊道”的烹饪技艺外,留给民间的还有一些宫廷音乐元素。这些宫廷音乐元素,它不会单独存在的,影响到榆林地方民歌,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榆林小曲,也会是自然而然的。

  由于是在江南丝竹雅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弹唱艺术,榆林小曲主要表现的是一些“雅事”,即反映官宦和市井生活中的男欢女爱、雪月风花、历史故事和市民生活常识等。如《女娃要汉》、《尼姑思凡》、《珍珠似卷帘》、《十月怀胎》等,其唱段多为叙事性的抒情小曲。其伴奏乐器,也是一些“雅器”,有古筝、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梅笛、箫管、琥珀等,现保留的是前6种乐器。6件乐器同时演奏,或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或如鲜花怒放,芳香四溅;或如泣如诉,缠绵不已。如果你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这些有着数十年从艺经历的乐师们对音乐的真情演绎,也是一种值得回味的经历。
  榆林小曲在乐师们的烘托下,既可以一人单唱,也可以两人对唱,既可以站唱,也可以坐唱,现在定型的表演方式是六人伴奏,一人站唱。演唱时不化妆,不表演,少有对白,故也叫“榆林清唱曲”。发音要求男扮女声,真假嗓子交替使用,严格遵循传统的“正字、合腔、养喉、纯熟”四要素,在发声、吐字、行腔、用令上颇为讲究,合撤押韵,韵味浓厚,十分耐听。

  榆林小曲虽生长在榆林,但还有几门“亲戚”。扬州清曲,分单片和套曲的结构,不化妆,不说白,不表演的演出形式和发声用窄口(假嗓子)、阔口(真嗓子)交替使用的技巧,与榆林小曲相似。湖南祁阳小调的伴奏乐器则与榆林小曲完全一样,曲目中与榆林小曲相同的有《五更调》、《十杯酒》等。内蒙古兴和小曲,大都与榆林小曲相同。如《放风筝》、《卖杂货》等。

  与以农业文明为背景下产生的民歌对天唱、对地唱、对神唱、对着羊群唱、对着耕牛唱的演唱者自娱功能有区别,和以农业、商业文明为背景下产生的戏曲他娱功能有差异,榆林小曲兼有自娱和娱他功能。所谓自娱,就是一些不同职业的爱好者在业余时间自发地组织在一起,进行演唱活动,但他们是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能够联结在一起的纽带就是“业余爱好”;所谓娱他,就是他们在活动的时候,不拒绝任何身份观众的倾听,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文化榆林”的一张“名片”,常常会受到相关部门的指派,为全国各地来榆林的贵宾演出,让他们领略纯粹的榆林之韵,同时也使得这一“塞上明珠”的光彩得以充分的张扬和放飞。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小曲曾进京表演,大放光彩。1986年,原榆林市(现榆阳区)政协组织民间艺人,成立了小曲研究组,开展小曲的研究、传承工作,虽然使榆林小曲百余年来的民间身份有了官样的称谓,但这些艺人们的活动依旧是业余的。经过八年奋战,1994年2月,一本收集小曲56首、曲牌10个的《榆林小曲》专辑出版了。这对榆林小曲的继承和保护,意义十分重大。但后来该组织无声无息了。进入二十一世纪,有热心肠者10余人,又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不定期地演奏这一艺术。因为是业余弹唱,他们纵然有专业的、专家级的、甚至大师级的表演水平,他们的演出只会被看作是业余水平。正如有着近70年古筝艺龄的82岁的古筝弹奏者罗新民所说的:“这是业余爱好嘛。”他们不是专业单位的成员,也就没有人给他们派发银两,更不会给他们评职称、定级别、给职务了。这和许许多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相像,勤劳耕作一生,还不知道自己是几级水平。但农民有的是物质的回报,而榆林小曲艺人们收获的只能说是对一种艺术的传承。他们无怨无悔,几十年不懈地坚持着、奉献着,其行为十分悲壮,令人感慨。

  2005年9月23日,对于榆林小曲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一些有识之士几年的努力,榆林小曲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榆举行,与会者甚众,首任会长王青对来宾表示了“热烈的感谢”。该会的成立,为榆林小曲的传承发展,搭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哥哥呀住城莫住关,莫呀莫住关,虽然家乡离不远,关上城门难呀难相见……

  这是榆林小曲《九连环》中的一段歌词,优美的歌词流淌着人世间的真情实感。每当华灯初上,漫步于修葺的古香古色的古城榆林步行街上时,我仿佛又能闻到这些流传了三百余年的小曲韵香,依旧是那么的迷人,依旧是那么的芬芳。但愿这一韵香,能和古城榆林共生共荣,魅力长存。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