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
榆林小曲是江南小调与陕北民间音乐相结合而产生并流传在榆林城区内市井间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演出不说白、不化妆、不表演,发声窄口(假嗓子)和阔口(真嗓子)交替使用。既可一人单唱,也可两人对唱;既可坐唱,也可站唱;伴奏者可兼唱。伴奏的主要乐器为扬琴、古筝、琵琶、三弦等。结构分为小曲(即单曲)和联唱(即联套)两种形式。器乐曲牌约有50多首。内容以反映城市生活情趣为主,其中描写离愁别绪、男情女爱的曲目占较大比例。传统曲目有《十杯酒》《张生戏莺莺》《九连环》《卖杂货》等。清末明初,小曲发展至鼎盛。新中国成立后,曾赴京演出。榆林小曲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榆林小曲历史渊源
据清《御批通鉴辑览》载: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巡边时,在榆居住三月有余,纳延绥总兵戴钦的女儿为妃,大征女乐,在城内太乙神宫(即今凯歌楼)每日歌舞弹唱。这是关于榆林城歌舞、曲艺历史的最早记录。
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江南人谭吉璁(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来榆时带来家眷、使女、歌伎和乐器。闲暇时,常演唱求乐。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后,榆林城内“文艺甚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时有“羌笛吹新词,秦筝弄急弦”。嘉庆年间,李殿魁为千总,继承父艺,能奏会唱,并对当时传唱的小曲进行搜集、整理,撰写成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道光末年同李芳等人出衙演出,使榆林小曲逐渐传至民间。此后,同治年间湘军入陕镇压回民起义获胜后,有数万人留在西北,其中随军军伎班留在榆林,随之而来的湘南祁阳等地的曲艺也逐渐融入榆林小曲,使榆林小曲不断丰富。
榆林小曲传承人林玉碧
林玉碧,男,1946年7月生,榆林市榆阳区人。8岁起随父学唱榆林小曲,17岁就学会小曲的全部演唱形式。能演唱各种题材各种内容的榆林小曲,演唱风格清丽优雅,深受群众喜爱。擅长演奏多种曲牌。曾参加榆林地区民间音乐汇演,演奏《卖杂货》获一等奖。2003年与王青、葛智等人成立榆林小曲研究会,同时接收乔忠诚、王艳、尤兰芳、白秋芳等数10名徒弟。2005年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举办三场榆林小曲演唱会,受到专家一致赞誉。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榆林小曲传承人 王青
王青,男,1954年1月生,榆林市榆阳区人。1986年参加首届陕西省秦筝比赛,获青年业余组第三名。1991年参加在扬州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古筝研讨会。1994年榆林市榆阳区政协出版《榆林小曲》,具体负责该书的曲谱审定并提供有关图片资料。2005年11月带领榆林小曲演唱团进京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录音演出,并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演出。2011年9月带领榆林小曲演唱团参加第二届陕西文化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获金奖。2014年11月带团赴南京参加由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的全国首届民间俗曲展演暨专家研讨会获特别奖。传授徒弟20余名。现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5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