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是怎样从官府传入民间的
据李氏家族留下的文字、实物资料及晚清榆林名士叶兰后裔和李氏亲眷的证实,经榆林小曲研究小组多年的研究考证,证实榆林小曲最初从官府传入民间当是李氏家族中李殿魁及其后辈人。
(一)李氏家族的迁徙与定居
李氏家族在清朝时期属戍边军人。由于榆林这一边塞要地尚武轻文,家族已无谱可考,但族中历代口口相传,李氏祖上是明末从山西迁徙于陕西的。
明崇祯年间,山西、陕西连年旱灾、虫灾,而朝廷田赋日重,农民病饿而死不计其数。崇祯元年,陕西府谷的王嘉胤揭竿而起,山、陕农民和无饷的边兵纷纷响应。不到两年时间,义军已声势浩大,并进攻山西河曲,称王建制,人马达20多万。此时,居住在山西保德、河曲间的李氏家族,由于病饿和瘟疫蔓延,已死亡大半,所剩人丁随当地饥民吃大户、抢官府后,投入反明义军,后落脚在陕西神府一带。明朝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从山西向陕西的大迁民中,一直实行屯田戍边政策。明亡后,清政府收编明军及其他汉兵组建绿营,并继续对流民和官兵实行屯田戍边。李氏祖先在定居地依然过着三分守城、七分屯种的屯田生活。至乾隆年,李氏族祖根据清政府的召垦放荒政策,从神府迁居到榆林城南青云乡一带,取名李家山,并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永以为业。其中李财业一支,由于戍边的任务,在乾隆末年迁至榆林城内定居,世代为清绿营屯卫兵丁的军户。这一族至今已繁衍九代。
(二)李氏家族中最早弹唱榆林小曲的领班李义
李财业生有两子,长子李仁,不到20岁病亡;次子李义,自幼刚直顽劣,但体健聪明。李财业望子成龙,且家业稍裕,故送李义进私塾就读,后为童生。数年后,在生员考试中,因无银两贿主考官,名落孙山。李义自幼喜拳弄棒,落榜后,遂废文习武,延武师教授,三年后,应童试武科,成为县武学生员,即武秀才。李义初为镇台衙门护卫及护卫头,后在镇标中营从经制外委逐步升至守备之职。
李义在镇衙门供武职时,尤好丝弦弹唱。此时,谭吉璁带到榆林的南曲味的说唱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刚刚形成的榆林小曲已在官府广为流行。虽然南腔北调混杂,但在衙门里已有了专门的曲艺班子。李义在加入班子数年后,成为负责组织、传授和弹唱的领班。他与榆林望族叶兰交往甚密,李叶后人亦成为世交。
(三)李殿魁对榆林小曲进行搜集整理并将其从官府传到民间
清嘉庆年间,李义已有两子,虽为军户世袭为兵,但长子李殿魁自幼在私塾刻苦攻读,从童生为县学、府学生员。同时,由父亲传授习武,经府武学开科考试,中为武秀才,又为武生员,三年后,赴省城巡抚衙门应乡试,马箭、步箭、刀石外场具佳,武经内场略逊,中为最后一名武举人。李殿魁先在绥延营绥德一带主管军务,因治军有方,防守有功,调回榆林镇标营任千总。
李殿魁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酷爱小曲。在镇标营任军职时,加入衙门的曲艺班子。他唱奏皆工,不仅善于弹拨乐器的伴奏,而且在演唱中嗓音清脆洪亮,字正腔圆,音调悠扬且富于表情,感人至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虽然出身武门之家,却精于乐律之学,因此,深得总兵厚爱。嘉庆中期,延榆绥总兵赠李殿魁三弦、琵琶、古筝三件乐器,并命他为镇衙门的曲艺班头,负责将榆林小曲的曲目整理出来。李殿魁受命后,利用军务闲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镇、府、县官衙内流行的曲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并进行归类整理,撰写了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一式两部,一部呈送延榆绥镇总兵,一部留以自用。该书系16开麻纸包背线装手写本,正文前的序言里,记述了李义的政绩和自己供职的经历,父子操练榆林小曲的经历,总兵令其整理小曲之事由;目录将小曲以小调、中调、大调分类;正文共收曲30多首,用工尺谱记谱(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即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do、re、mi、fa、sol、la、si,其高八度谱字末笔上挑,低八度谱字末笔向下撇,书写为直行由上向下向右而左);用“、”“.”等节拍符号标板眼;用工字尺标调门。尤其难得的是,在该书工尺谱外还有用横线、竖线、直线、三角等符号记写的琵琶伴奏乐谱,与中国第一部由无锡华秋萍等编写、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琵琶谱属同一年代,李殿魁自创琵琶记谱符号基本与华氏符号相似,可见李殿魁当时音律学造诣之高超。
李殿魁生四子,长子李芳,次子李长春、三子李长太、四子李某某(真实名字无考)。其中长春、长太继续世袭为兵。李殿魁在镇标营为官清正,爱护将士、百姓,深得上下人心,当时延榆绥镇总兵上表提督衙门,赐李家半副銮驾直至晚清。道光末年,李殿魁年近花甲,解甲寓居,但仍与官宦、名门、士绅来往甚密,一起饮酒赏花,弹小曲助兴。当时,李殿魁四个儿子均为演唱、演奏榆林小曲的高手。于是,李殿魁重新组织了曲艺班子,命长子为班头,并提出“官民同乐”的口号,遇到逢年过节,喜庆吉日,不管衙门还是百姓下帖邀请,曲艺班子均赴会演出。至此时,榆林小曲才逐步从官府传到民间。
李殿魁于咸丰初年去世后,曲书与三件乐器传于李芳,李芳与三个弟弟,共操曲艺班子,官府、驻军及民间学艺者纷起,榆林小曲一时为盛。但不久陆营饷停,同家共过的李芳兄弟生活困顿,榆林小曲班子处于停顿时期。同治六年七月,西北回民起义军与捻军围攻绥德,李长春随总兵陶公茂带兵五百余名前往堵御,于十月城陷,李长春跳城自殉。李长太时为府谷县麻地沟经制外委,后亦亡故于西路,两人皆无后代。
同治年湘军入陕,刘厚基于同治七年任延榆绥总兵,湖南曲艺随之带到榆林。李芳两兄弟由于精于榆林曲艺,颇受总兵看重,在战乱期后,重操丝弦,组织曲艺班子,对同化湘音,深化发展榆林小曲,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李国珍对榆林小曲的弘扬和发展
李芳生两子,长子李国珍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次子李有珍20多岁时患病亡故,无子。同治至光绪初,作为清朝边防戍卫的绿营兵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常备军作用,并逐步为招募的勇营替代。李氏家族世代相袭的军户亦随之告终。但李国珍于光绪初依然供职在榆林镇标左营,只是隶属招募之勇营。他初娶陈氏,陈氏生二女一子后病故,续娶官宦名门之黄花闺秀卢氏。卢氏父亲卢国锁是咸丰年举人,后补为岁进士,曾在榆林道台衙门做本房师爷,人称“卢本房”。其小女在光绪中期许配给榆林镇台总兵谭仁芳为偏房。卢国锁嗜好小曲,两个女儿也都精于弹唱。谭仁芳则是继刘厚基之后任总兵的又一湖南人,更喜带有乡音的榆林小曲。而李国珍兄弟自幼在父辈熏陶下谙熟此道,并深得其精华。至此,李、卢、谭三大名门既结曲缘,又结亲缘,在衙门或家里经常举行曲艺活动。李国珍于不惑之年退役,旋营皮行商,往返于顺德府等地数十载,获利颇丰。但只要他在榆林期间或逢年过节,依然奔走于镇台、道台衙门及军营、家庭,与其他小曲艺人聚会演唱。在此期间,他在祖父李殿魁所撰写的《榆林清唱小曲》所收曲目的基地上,又撰写、改编和整理了《进兰房》《怀胎十月》《陈太爷上任》《女娃要汉》《光棍哭妻》等曲目,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存世的榆林小曲。
民国初年,李国珍赋闲在家。花甲之年,尤好种植菊花,每年秋初,四十多盆花卉争相斗艳,引来不少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来家赏花听曲。当时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及成群的妻妾也尤好小曲,曾多次派副官下帖,请以李国珍为班主的小曲班子去司令部演唱。
(五)李氏家庭中榆林小曲的后辈传人
李国珍生有七子三女,长子李杜(字子才)习厨师,二子李润(字子成)习钱庄交易,三子少亡,四子李海(字子俊)习西式皮革,五子释沙华(法号涵宝)幼年出家,六子李清(字子杰)习中医药,七子李茂(字子盛)习皮业。李国珍于民国初年,将曲艺主要传给李海、李清、李茂三个儿子,并有众多习艺者师于李氏门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李国珍去世后,李氏家族祖传之曲书和三件古乐器传给李茂。
李茂为李国珍幼子,幼年随父习艺,深得李氏曲艺真传,其弹奏和演唱技艺深受同辈艺人赞誉。他成年后继承父亲习皮货业,闲时与同道艺人聚会,除弹奏演唱外,还乐于将李氏所传技艺授予他人。后抗战国衰,榆林小曲演唱基本停止,接着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攻打榆林,炮弹进城,李茂不幸中弹身亡。其后,李海曾多次向李茂妻慕氏要祖传曲书与三件古乐器,遭拒绝,后慕氏改嫁,李氏家族保存之榆林小曲珍贵史材料遂下落不明。
李茂兄弟七人的子女中,只有李清(字子杰)的长子李鸿善继承了祖传曲艺。李鸿善自幼瘦小体弱,但灵巧聪慧,音质好,7岁时,即从父辈学唱小曲。他曾在叔父李茂教他学唱小曲时,翻看祖上传下的《榆林清唱小曲》,叔父告诉他:“这是老先人传下来的曲谱,很难学,是弹丝弦用的,你长大再学,现在只学唱就行了”。10岁时,李鸿善已能演唱20多个曲目。1956年,李鸿善在榆林师范毕业,被分配在外县任教。1958年,榆林文化部门在基层开展挖掘民间艺术采风活动中,李鸿善在假期根据伯父李海对祖传曲本的回忆,整理出包括大、中、小调30多个曲目的《榆林小曲实录》,经李海审定,基本符合祖传曲本。文革前,每逢寒暑假回榆,李鸿善都与榆林小曲艺人胡英杰、王子英、文子义、胡福堂、林懋森、李醒华等一起聚会并在群众家中演唱小曲,深受听众好评。林懋森从李茂学艺时,两人曾结拜为异姓兄弟。林懋森经常来家与李鸿善探讨小曲的继承、改革和发展。根据解放后的形势,李鸿善提出了榆林小曲只有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看法深得林懋森的赞同,他希望李鸿善将收集到的榆林小曲,对重复段落适当合并,对不雅的字句进行改动,以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榆林小曲实录》遗失。至此,李氏家族祖传曲目更无本可考。李鸿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虽工作环境几迁,但他始终热衷于榆林小曲的考证、传唱和发展。
综上所述,李氏家族从清乾隆末年第一代李义开始弹唱榆林小曲,到清嘉庆年第二代李殿魁从官府传至民间,以及经过第三代李芳兄弟、第四代李国珍兄弟、第五代李茂兄弟、第六代李鸿善的传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考。
李义在镇衙门供武职时,尤好丝弦弹唱。此时,谭吉璁带到榆林的南曲味的说唱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刚刚形成的榆林小曲已在官府广为流行。虽然南腔北调混杂,但在衙门里已有了专门的曲艺班子。李义在加入班子数年后,成为负责组织、传授和弹唱的领班。他与榆林望族叶兰交往甚密,李叶后人亦成为世交。
(三)李殿魁对榆林小曲进行搜集整理并将其从官府传到民间
清嘉庆年间,李义已有两子,虽为军户世袭为兵,但长子李殿魁自幼在私塾刻苦攻读,从童生为县学、府学生员。同时,由父亲传授习武,经府武学开科考试,中为武秀才,又为武生员,三年后,赴省城巡抚衙门应乡试,马箭、步箭、刀石外场具佳,武经内场略逊,中为最后一名武举人。李殿魁先在绥延营绥德一带主管军务,因治军有方,防守有功,调回榆林镇标营任千总。
李殿魁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酷爱小曲。在镇标营任军职时,加入衙门的曲艺班子。他唱奏皆工,不仅善于弹拨乐器的伴奏,而且在演唱中嗓音清脆洪亮,字正腔圆,音调悠扬且富于表情,感人至深。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虽然出身武门之家,却精于乐律之学,因此,深得总兵厚爱。嘉庆中期,延榆绥总兵赠李殿魁三弦、琵琶、古筝三件乐器,并命他为镇衙门的曲艺班头,负责将榆林小曲的曲目整理出来。李殿魁受命后,利用军务闲暇,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镇、府、县官衙内流行的曲目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并进行归类整理,撰写了最早的《榆林清唱小曲》一书,一式两部,一部呈送延榆绥镇总兵,一部留以自用。该书系16开麻纸包背线装手写本,正文前的序言里,记述了李义的政绩和自己供职的经历,父子操练榆林小曲的经历,总兵令其整理小曲之事由;目录将小曲以小调、中调、大调分类;正文共收曲30多首,用工尺谱记谱(工尺谱是我国传统的记谱法,即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do、re、mi、fa、sol、la、si,其高八度谱字末笔上挑,低八度谱字末笔向下撇,书写为直行由上向下向右而左);用“、”“.”等节拍符号标板眼;用工字尺标调门。尤其难得的是,在该书工尺谱外还有用横线、竖线、直线、三角等符号记写的琵琶伴奏乐谱,与中国第一部由无锡华秋萍等编写、刊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的琵琶谱属同一年代,李殿魁自创琵琶记谱符号基本与华氏符号相似,可见李殿魁当时音律学造诣之高超。
李殿魁生四子,长子李芳,次子李长春、三子李长太、四子李某某(真实名字无考)。其中长春、长太继续世袭为兵。李殿魁在镇标营为官清正,爱护将士、百姓,深得上下人心,当时延榆绥镇总兵上表提督衙门,赐李家半副銮驾直至晚清。道光末年,李殿魁年近花甲,解甲寓居,但仍与官宦、名门、士绅来往甚密,一起饮酒赏花,弹小曲助兴。当时,李殿魁四个儿子均为演唱、演奏榆林小曲的高手。于是,李殿魁重新组织了曲艺班子,命长子为班头,并提出“官民同乐”的口号,遇到逢年过节,喜庆吉日,不管衙门还是百姓下帖邀请,曲艺班子均赴会演出。至此时,榆林小曲才逐步从官府传到民间。
李殿魁于咸丰初年去世后,曲书与三件乐器传于李芳,李芳与三个弟弟,共操曲艺班子,官府、驻军及民间学艺者纷起,榆林小曲一时为盛。但不久陆营饷停,同家共过的李芳兄弟生活困顿,榆林小曲班子处于停顿时期。同治六年七月,西北回民起义军与捻军围攻绥德,李长春随总兵陶公茂带兵五百余名前往堵御,于十月城陷,李长春跳城自殉。李长太时为府谷县麻地沟经制外委,后亦亡故于西路,两人皆无后代。
同治年湘军入陕,刘厚基于同治七年任延榆绥总兵,湖南曲艺随之带到榆林。李芳两兄弟由于精于榆林曲艺,颇受总兵看重,在战乱期后,重操丝弦,组织曲艺班子,对同化湘音,深化发展榆林小曲,发挥了主导作用。
(四)李国珍对榆林小曲的弘扬和发展
李芳生两子,长子李国珍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次子李有珍20多岁时患病亡故,无子。同治至光绪初,作为清朝边防戍卫的绿营兵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常备军作用,并逐步为招募的勇营替代。李氏家族世代相袭的军户亦随之告终。但李国珍于光绪初依然供职在榆林镇标左营,只是隶属招募之勇营。他初娶陈氏,陈氏生二女一子后病故,续娶官宦名门之黄花闺秀卢氏。卢氏父亲卢国锁是咸丰年举人,后补为岁进士,曾在榆林道台衙门做本房师爷,人称“卢本房”。其小女在光绪中期许配给榆林镇台总兵谭仁芳为偏房。卢国锁嗜好小曲,两个女儿也都精于弹唱。谭仁芳则是继刘厚基之后任总兵的又一湖南人,更喜带有乡音的榆林小曲。而李国珍兄弟自幼在父辈熏陶下谙熟此道,并深得其精华。至此,李、卢、谭三大名门既结曲缘,又结亲缘,在衙门或家里经常举行曲艺活动。李国珍于不惑之年退役,旋营皮行商,往返于顺德府等地数十载,获利颇丰。但只要他在榆林期间或逢年过节,依然奔走于镇台、道台衙门及军营、家庭,与其他小曲艺人聚会演唱。在此期间,他在祖父李殿魁所撰写的《榆林清唱小曲》所收曲目的基地上,又撰写、改编和整理了《进兰房》《怀胎十月》《陈太爷上任》《女娃要汉》《光棍哭妻》等曲目,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存世的榆林小曲。
民国初年,李国珍赋闲在家。花甲之年,尤好种植菊花,每年秋初,四十多盆花卉争相斗艳,引来不少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来家赏花听曲。当时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及成群的妻妾也尤好小曲,曾多次派副官下帖,请以李国珍为班主的小曲班子去司令部演唱。
(五)李氏家庭中榆林小曲的后辈传人
李国珍生有七子三女,长子李杜(字子才)习厨师,二子李润(字子成)习钱庄交易,三子少亡,四子李海(字子俊)习西式皮革,五子释沙华(法号涵宝)幼年出家,六子李清(字子杰)习中医药,七子李茂(字子盛)习皮业。李国珍于民国初年,将曲艺主要传给李海、李清、李茂三个儿子,并有众多习艺者师于李氏门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李国珍去世后,李氏家族祖传之曲书和三件古乐器传给李茂。
李茂为李国珍幼子,幼年随父习艺,深得李氏曲艺真传,其弹奏和演唱技艺深受同辈艺人赞誉。他成年后继承父亲习皮货业,闲时与同道艺人聚会,除弹奏演唱外,还乐于将李氏所传技艺授予他人。后抗战国衰,榆林小曲演唱基本停止,接着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攻打榆林,炮弹进城,李茂不幸中弹身亡。其后,李海曾多次向李茂妻慕氏要祖传曲书与三件古乐器,遭拒绝,后慕氏改嫁,李氏家族保存之榆林小曲珍贵史材料遂下落不明。
李茂兄弟七人的子女中,只有李清(字子杰)的长子李鸿善继承了祖传曲艺。李鸿善自幼瘦小体弱,但灵巧聪慧,音质好,7岁时,即从父辈学唱小曲。他曾在叔父李茂教他学唱小曲时,翻看祖上传下的《榆林清唱小曲》,叔父告诉他:“这是老先人传下来的曲谱,很难学,是弹丝弦用的,你长大再学,现在只学唱就行了”。10岁时,李鸿善已能演唱20多个曲目。1956年,李鸿善在榆林师范毕业,被分配在外县任教。1958年,榆林文化部门在基层开展挖掘民间艺术采风活动中,李鸿善在假期根据伯父李海对祖传曲本的回忆,整理出包括大、中、小调30多个曲目的《榆林小曲实录》,经李海审定,基本符合祖传曲本。文革前,每逢寒暑假回榆,李鸿善都与榆林小曲艺人胡英杰、王子英、文子义、胡福堂、林懋森、李醒华等一起聚会并在群众家中演唱小曲,深受听众好评。林懋森从李茂学艺时,两人曾结拜为异姓兄弟。林懋森经常来家与李鸿善探讨小曲的继承、改革和发展。根据解放后的形势,李鸿善提出了榆林小曲只有推陈出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一看法深得林懋森的赞同,他希望李鸿善将收集到的榆林小曲,对重复段落适当合并,对不雅的字句进行改动,以贯彻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政策。可惜的是,文革期间,《榆林小曲实录》遗失。至此,李氏家族祖传曲目更无本可考。李鸿善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虽工作环境几迁,但他始终热衷于榆林小曲的考证、传唱和发展。
综上所述,李氏家族从清乾隆末年第一代李义开始弹唱榆林小曲,到清嘉庆年第二代李殿魁从官府传至民间,以及经过第三代李芳兄弟、第四代李国珍兄弟、第五代李茂兄弟、第六代李鸿善的传唱,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考。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