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研究

沈树昌

  • 时间:2024-05-19 17:36:42
  • 作者:ylib
  • 点击:0

1716111397456

沈树昌:榆林小曲是我们生活的调味品

到了沈树昌家已经是傍晚,我们的敲门声打断了从室内传来的古筝声,沈树昌、高文霞夫妇不好意思地笑着说,他们“抓” 古筝还是学习摸索阶段。但对于我们外行来说,他们的筝抓得已经是有模有样。

    每个晚饭后,天气好的话,夫妻俩就出去走走,一般情况下就是在家里,一个人抓筝另一个唱榆林小曲,榆林小曲就像他们平淡老年生活中的盐,让他们夫妇的生活更多了滋味,比别的老年人生活更多了乐趣。

沈树昌很谦虚,说他学榆林小曲只是“半路出家”,自己的“道”不深。2005年榆林小曲受邀进京演出完后,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定了传承人,他很高兴,认为这对狭缝中生存的榆林小曲是件好事,没场地,没经费的问题有希望解决了。

沈树昌说,他虽然不是从小学唱榆林小曲,却见证过榆林小曲艺人比较“单纯”的时候,有个“红火”大都是管饭,个别的有一点点辛苦费,大家都很有激情。小曲历来不“养”人,就是消遣娱乐,那才是榆林小曲健康的发展环境。

今年68岁的沈树昌回忆说,他10岁时,家住在万佛楼下巷,他记得也就是1953年前后年吧,刚解放不久,没有电视,看电影都在操场,文化娱乐生活很缺乏,当时的钟楼上是广播站,天一黑就开始广播,主要就是播榆林小曲,播新闻的时候也会在中间播一段榆林小曲。沈树昌说,解放以后榆林小曲才在大喇叭上播出,解放以前艺人们都在四合院或者家里面的炕上唱,所以那时候说小曲是“坐唱艺术”。当时给沈树昌印象最深的曲目是《九连环》、《害娃娃》、《张生戏莺莺》、《小尼姑》等,十二岁那年他报考了榆林地区文工团,当时报考的有差不多600个娃娃,通过层层筛选,最终录取了包括沈树昌在内的18个娃,竞争可以说相当激烈。沈树昌说,那时一方面是自己很幸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体格的各方面都适合学文艺,所以才能够最终进入文工团。

前几天沈树昌和高文霞遇到一个熟人,说起1956年沈树昌和马青云参加陕西省戏剧会演,他们演唱的二人台《十对花》获二等奖后,激动的手舞足蹈,可以说整个榆林城都轰动了,当时榆林城也不大,现在60岁左右的人,大部分都记得这事。说到这里时,沈树昌干脆随意拿起家里的一根钓鱼杆,嘴里哼唱着,就给我们跳起《十对花》,玩起霸王鞭。跳到高兴的时候还拉起爱人一起跳。看着眼前跳着舞神采奕奕的老人,很难想像他已到了花甲之年。

    榆林在每年的619都有吃素菜的习俗,那一天,在榆林的戴兴寺和万佛楼都会给人们吃“施饭”,还有一些文艺活动表演。沈树昌记得有一年,他们榆林小曲艺人到戴兴寺去表演,那天观众特别多,从白天一直表演到晚上,观众们还不愿意走,最后他唱得高兴起来,就随手拿起一个前排老大娘的拐杖,玩起了“霸王鞭”,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沈树昌自己都高兴的笑了起来。

社会上对沈树昌的评价是:能写会画,能歌善舞。沈树昌说,因为12岁就考上了文工团,所以他没上几年学,但他兴趣广泛,知识都是通过看书读报,在图书馆阅览室获取的,1958年他还在陕西省艺术学院进修,1960年顺利毕业,他说他平时把工作做完就爱学习,直到现在,他和爱人高文霞又买了台古筝,学着“抓”筝,因为榆林小曲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有个演出机会他们也尽量让给年轻人,所以想唱的时候,他们夫妻就一个人“抓”筝,一个人唱,自得其乐,有时候也来些小曲艺人和一些小曲的忠实支持者,家里边经常是一个小曲的活动场所。

1963年,沈树昌和高文霞结婚。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人难免互相受些影响,平时做家务的时候高文霞总会哼唱榆林小曲,久而久之,唤起了沈树昌小时候对榆林小曲的美好记忆,一退休,他就开始和妻子学唱榆林小曲,虽然学的晚,但凭着在文工团的功底,凭着对榆林小曲的热情,凭着天生的好嗓子,沈树昌不但学了榆林小曲中的小调,还学了比较难的中调和大调,有些艺人虽然从小开始学才能唱10来个小曲,而沈树昌在短短的十来年已经可以演唱20多个,现在已经成为榆林小曲演唱艺人的主力之一。

32岁那年,沈树昌被体委调去。体委当时非常需要一个能写会画的人,因为当时的运动会搞的比较多,常常需要做大幅的标语和搞宣传策划的人,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时正值文革时期,对搞文艺的人有所打压,几方面的原因促使沈树昌最后选择离开文工团,走进体委。可当时榆林找这样的人也很不容易,他们知道沈树昌不仅能写会画,而且能歌善舞。到体委后,沈树昌又学了摄影,打太极拳等。沈树昌说他12岁就进了公家单位,所以现在生活条件比一些老艺人们好些,他们大都是小手工工业者,所以沈树昌说,他不会和别人争什么,他总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

沈树昌给记者的印象是,除了谈文艺,谈榆林小曲,他话语不多。他说他的一生是“文体一生”,对于一个从小热爱文艺的人,他说他知足了,但每每提起文艺,他眼中还是充满了激情,不时地给记者们跳上一段,让我们看到一个老者的舞姿也是如此动人,可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对榆林小曲的思考和担心,他说他自从开始唱榆林小曲后,就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年轻人喜欢榆林小曲,他甚至认为榆林小曲需要尝试改革,例如年轻人爱摇滚,如何把小曲和摇滚结合,因为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不要总局限在老年人中间,只是老年人的爱好,与年轻人格格不入。榆林小曲艺人们应该想办法让年轻人接受榆林小曲,当然,只有艺人的努力是不够的,最终还需要国家制定些计划,艺人们只有在国家的指引下才能把榆林小曲这一经历过百年风雨的民间艺术,更好的去传承发展。

采访要结束的时候,沈树昌、高文霞夫妇共同说,感谢这么多年支持他们的人,感谢他们支持了榆林小曲,他们说做这次采访像给他们对榆林小曲的爱好做了个总结,甚至像个句号。现在年纪大了,每一天似乎都是在数着过日子,大半辈子都走过来,现在想的只是去享受生活。他们想尽量尊重年轻人,把机会让给他们,他们老了,但他们会坚持宣传普及榆林小曲,决不保守,虽然国家定了几个传承人,其实每个艺人都在做着传承的事。

问答

记者: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学习榆林小曲的?

沈树昌:我和别的老艺人不同,我不是从小学的榆林小曲,我以前是在文工团,跳二人台。1963年和爱人高文霞结婚,受她的影响开始真正学唱榆林小曲,之前我会拉二胡。

记者: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小曲艺人是谁?

沈树昌:当然是我的爱人高文霞,除了小时候对榆林小曲的记忆,结婚后潜移默化地受了她的影响,因为她是从小就学的,会的曲子多,我又在专业文工团呆过二十多年,学起来也比较快,加上爱人的专业唱调,大家说我也唱的比较专业。

记者:家人对你唱榆林小曲是什么态度?

沈树昌:因为我从小热爱文艺,加上我爱人又是唱榆林小曲的,孩子们都很支持,事实上榆林小曲确实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

记者:你对榆林小曲的传承前途怎么看?

沈树昌:主要还是应该培养年轻人,不管艺人还是听众,现在一说到榆林小曲,就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应该总局限在老年人里,好象和年轻人没什么关系。年轻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也是榆林小曲的希望。

记者:你会坚持传承下去吗?

沈树昌:首先感谢这些年帮助支持过我们夫妻俩的人们,也感谢他们对榆林小曲的支持,只要有机会,我们也要尽力把榆林小曲传承下去。我觉得榆林小曲不光要传承,还要想办法发展,向年轻人发展。


上一篇:乔文新
下一篇:榆林小曲传承人王青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