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文新
乔文新:榆林小曲中的后起之秀
乔文新家的单元在东沙边上,过去的榆林城,一出城墙就是漫漫望不到头的黄沙,人口都集中在城区内。但也就是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榆林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科威特”,无论是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极显著的提高。
与乔文新约定的采访地点在他家里,当记者敲开门时,一位身材高大穿着红色唐装的中年人迎接了我们。“你们来了。”是这位纯朴的榆林汉子迎接记者的第一句话。
“喝茶吧。”等记者坐定后乔文新慢慢地说。作为老榆林城的人,乔文新从小便与榆林小曲有着不浅的缘分。他家以前住在榆林的水桥畔,那个年代,人们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娱乐生活,但小曲不同,它在榆林城内流传了几百年,城里会唱的人很多,所以,他从小就生活在榆林小曲的氛围中。乔文新说,他爷爷和父亲也都会唱,他父亲唱的《害娃娃》特别好。连他的姐夫也喜欢小曲,以前还经常把小曲艺人们请到家里唱曲,一起红火热闹。
乔文新说,他接触榆林小曲早,但是真正开始学唱的比较晚。因为在年轻的时候,一方面要生活一方面还要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他去搞榆林小曲。更重要的是,即使他有心去学习,也很难找到相关的书籍和师傅,因为在过去拥有技艺的老师傅们都很保守,一般都不轻易传授自己的技艺给外人。所以,直到中年工作不忙的时候他才又重新拾起榆林小曲。
2002年榆林电视台播放了榆林小曲的相关报道。虽然听着小曲乔文新的内心蠢蠢欲动,但因为当时工作和生活还是他的第一位,所以即使一心想着小曲但他却没有做任何行动。2003年正月,无量殿举行庙会,乔文新带着爱人也去观看,当时还有小曲的表演,认识乔文新的人知道他也喜欢榆林小曲,还能哼唱一些,所以,人们便把他推上了舞台。他随口演唱了几首榆林小曲中的小调,既赢得满堂喝彩。巧的是,当时他们单位正处于半停产的状态,平日里也没什么大事,几方面原因促使乔文新学唱榆林小曲走上了正规的道路。
2002年的时候负责榆林小曲的是一个叫高飞的人,当时叫榆林小曲演唱团。高飞是个特别喜欢榆林小曲的人,虽然他不会唱,但却是喜欢榆林小曲的积极分子,榆林小曲的活动,他总是跑前跑后的搬东西扛乐器。胡英杰去逝后,人们担心榆林小曲会“断根”,高飞就把老艺人们组织到他家里,一星期活动两次。无量殿的演出使得高飞发现乔文新是唱榆林小曲的好苗子,便把他吸收进去,还把已故著名小曲艺人胡英杰师傅在世时录的磁带借给他听,还给了他一本没有改编过的榆林小曲歌谱本。因为本来就会唱小曲中的一些小调,后来又跟上磁带学唱,再经过一些艺人们的点拨,所以乔文新的小曲学得又快又好。
乔文新说,他们在高飞家活动了一段时间,挨着高飞家不远处的一个保险公司的经理经常来听他们演唱,那经理的母亲可能以前也是唱榆林小曲的,他也非常爱听,随着听众的增多,他看着地方太小了,便把保险公司六楼的会议室提供给他们一星期活动两次,方便他们练习、演出,当时周围住着的人们一有演出就来听,但好景不长,“非典”来了,当时有规定不允许30个人以上的聚会,所以他们的活动就被迫散了。后来,因为实在想唱榆林小曲,他们又把活动地点移到了大街一个小曲艺人家的门市,搞过一段时间后也是种种原因后来也散了。
直到2005年,他们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以王青为会长的七人领导小组中,乔文新是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就像乔文新曾经在某篇报道中说过的:现代化的产物对自己并不友好,虽然楼越盖越多,但小曲艺人们的活动场所却越来越少。生活节奏加快,年轻人于是有了更好的娱乐活动和场所。现在限制榆林小曲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就是艺人们没有活动的地点。过去在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里,观赏免费的榆林小曲就成了城内居民们的一道文化大餐了。所以就有了,“六楼骑街四合院、夜半曲声响满城”,那种榆林小曲空前繁荣的景象。现在会小曲的人不多,以前人们住的四合院也被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很多新兴文化和艺术潮流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新旧两种文化的碰撞,小曲显得势单力薄,已经没有了容身之所。
记者采访当天,乔文新的女儿也在家里。因为她们单位有个文艺表演活动,所以她特地回家练习古筝,准备独奏一个榆林小曲的曲牌。或许是受她父亲的影响多一点,她从小就很喜欢文艺,家里的古筝就是她父亲前几年买给她的。当记者问到她是否喜欢榆林小曲时,她表示,榆林小曲她既听不懂,也觉着不好听,就是感觉曲牌还挺不错。她以前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那么喜欢榆林小曲,但当她了解了小曲的历史背景和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后,她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虽然听不懂,但却可以流传几百年还拥有很多曲迷的榆林小曲。现在她正在和父亲学习小曲的演唱,但因为工作单位不在榆林城内,学习起榆林小曲时就显得有些困难。乔文新说,女儿很有学小曲的天赋,或许将来在小曲上还会有大的发展。说到高兴的时候,乔文新还和女儿合作表演了一首榆林小曲中的《九连环》唱段,优美的筝曲加上乔文新动情的演唱,使记者真正领略到了榆林小曲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于榆林小曲是在江南丝竹雅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弹唱艺术,所以榆林小曲主要表现的是一些“雅事”,即反映官宦和市井生活中的男欢女爱,雪月风花,历史故事和市民生活常识等。其唱段多为叙事性的抒情小曲。如:
《珍珠倒卷帘》:正月里来哟是新年,岑彭马武夺状哎元,岑彭前射金钱眼,马武倒射九连哎嗨环。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小姐上彩楼,绣球专打薛平贵,王侯公子结冤仇。三月里来三月三,桃园结义弟兄三,三战吕布虎牢关,张飞鞭打紫金冠。四月里来四月八……
《送郎君》:送郎君我送在大门以外,不睁眼的老天爷刮起了东南风,刮风不如下上一点小雨好,我与我那情郎哥多呆上一阵阵。送郎君我送在大门以东,一出门等见一个卖梨的人,我有心给我的郎君买上三两个,想起了凉东西他吃不成……
《十二杯酒》:一杯酒正月正,朱洪武打马离了南京城,保国的忠良胡大海,鞭打了采石矶常玉春。二杯酒龙抬头,苏妲妃造下摘星楼,贾氏的夫人跳楼死,立逼得黄飞虎反出了朝歌城……
乔文新说现在的生活好过了,唯一的女儿已经出嫁,不需要他们怎么操心,妻子在靖边帮女儿照看孩子,很快他就退休了。闲余的时间,他会到社区去唱唱民歌,小曲里有活动时就一起出去热闹一下。因为工作和生活都在靖边,乔文新的女儿一直希望父亲随她一起到靖边去,但乔文新却表示,榆林小曲是榆林独有的东西,到了靖边就什么都没有了,之所以一直没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扔不下榆林小曲。
乔文新说,为榆林小曲他放弃挺多了,他很喜欢唱草原上的歌曲,因为唱那种类型的歌和唱小曲用的嗓子不一样,草原上的歌要求的是声音宏厚宽广,但小曲不同,它的发音要求男扮女声,真假嗓子交替使用,严格遵循传统的“正字、合腔、养喉、纯熟”四要素。他怕唱出来的小曲味道不对,所以即使很喜欢他也很少唱。或许正是这种执著的精神,才成就了乔文新今天在榆林小曲中的位置。
做为听着磁带学习榆林小曲的第一批人,乔文新觉得从磁带中只能学个大概,真正要唱好榆林小曲还是要靠真人教唱,那样才能真正领略到小曲的真谛。
当话题聊到传承人的问题时,乔文新和他女儿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他女儿觉得就现在这个发展状况,小曲会失传,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光听不到,也不喜欢,没有了那个氛围,即使学唱小曲,出来的味道也不正宗。但乔文新却觉得,小曲不会失传,毕竟在过去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即使鲜有人问津,小曲还是传到了现在,没有理由在国家和政府这么重视的情况下,还给搞的失传了。
问答
记 者: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学习榆林小曲的?
乔文新:正式系统地学,我是从2003年正月开始,小时候就喜欢,但没机会学。
记 者: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小曲艺人是谁?
乔文新:可以说这些老艺人们都对我有影响,我今天能把榆林小曲唱的大家都认可,也是因为艺人们“挑刺”挑出来的,开始高飞给我找了七盘胡英杰先生录下的磁带,后来王青又给我找了剩余的两盘,可听录音只能学个大概,我把每个艺人给我提的意见都记下,然后琢磨怎么才能更好些,林玉碧脾气不好,刚开始我接受不了他的方式,可后来他给我教的最多,相当于我师傅,高飞也在其中做了不少努力。
记 者:家人对你唱榆林小曲是什么态度?
乔文新:我父亲和我爷爷就都会唱榆林小曲,我姐夫也十分喜欢,我爱人在靖边给女儿带孩子,她经常跟着我去听小曲,女儿现在也认识到榆林小曲的可贵之处,也在学小曲。
记 者:你对榆林小曲的传承前途怎么看?
乔文新:很多人认为榆林小曲会“断根”,我不这么认为,现在听众虽然不是很多,学的人也少,但小曲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地方政府没有足够的重视,但政府迟早会重视起来的,国家一重视,立马会不同的。
记 者:你会坚持传承下去吗?
乔文新:我可以说是榆林小曲中的“后起之秀”,能到今天,是各位艺人努力传承的结果,大家对我都非常好,没有大家的严格要求,没有他们的耐心指导,我可能对榆林小曲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也会尽自己的努力,把艺人们教我的传承下去,现在没个场地,也不好活动,我相信国家会组织起来的,到时间我们这些艺人就有用武之地了。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46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