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研究

罗新民:我只是个玩乐器的

  • 时间:2024-05-19 17:19:21
  • 作者:ylib
  • 点击:0

罗新民,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在小学和中学里都是文艺骨干。10岁时就会吹笛子,15岁便可弹三弦、拉二胡、京胡、板胡等乐器。还能为秦腔、迷胡等戏曲伴奏,19岁投师于小曲名艺人王子英、叶子峰学习秦筝、扬琴等乐器演奏,并开始参加了小曲演唱活动,以后又跟朱新民艺人学吹唢呐、管子。也经常参加春节秧歌活动。

艺人们讲“老罗是五音行里的全才、怪才”。

罗老最近的一次演出是今年五一劳动节,在榆林世纪广场。罗老说,因为年岁已高,他们也不怎么叫我去了,身子骨还行,就是有点气喘。

罗老是榆林小曲研究会的名誉主席。他一边打开饮水机给记者们泡茶,一边笑着说,名誉上的,现在老a了不行了,应该让年轻人好好弄。现在研究关心榆林小曲的人还不少,延安大学的刘玉林教授还专程到浙江嘉兴考证过榆林小曲的来历。

已经是85岁高龄的罗老笑着说,我只是个玩乐器的,我学所有乐器都是爱好。

罗老说,榆林的小曲艺人小手工工业者多,他自己就出生在一个火镰匠家庭,祖上五辈都是火镰匠。罗老介绍说,你们年轻人没见过,所以可能想象不来,过去没有火柴(那会儿还叫洋火)的时候,咱们这个地方点火都用火镰,他父亲生前是榆林有些名气的“罗火镰”,有了火柴以后就没人再用火镰,这个行当就消失了。

我主要是从小就爱音乐。罗老接着说,他的小学是在新明楼小学上的,现在改叫一完小了。新明楼小学有个笛子队,学校买了些笛子,爱好吹的就给发一只,他开始学吹笛子。每年农历三月十六,学校就会组织去红石峡春游,笛子队走在学生的最前。排着整齐的队形一路步走着,从新明楼到红石峡,走一段吹一段。早上去了,中午还给吃一顿小米绿豆稀饭、烙饼,已经是非常好的饭了。那时候还是男女分校,女生在榆师附小,上中学在榆师;男生还有准提寺小学(现在的二完小),三官会小学(现在的三完小),新明楼小学是在榆阳书院,都是利用古建筑办的学校。

榆中那时候还叫陕西省第六中学。罗老说他考入榆中后,加入了口琴队吹口琴。榆中有个老师口琴吹的特别好,她教我们怎么吹才好听。罗老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娃娃们吹琴和我们那会儿差远了,我们吹琴都是一口噙八个音,琴的中间用舌头点住,两边发高声和低音,吹口琴都应该是复音。学校都有音乐队,就是在音乐队,我又学会了拉胡琴,那会儿叫拉胡胡,那时候买不起,就自己做。罗老笑着说,他和他二哥就把能找到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他和他二哥还做过二胡,他们那时候就非常喜欢音乐。罗老的二儿子在榆林艺术团,不过是拉提琴,大儿子也能拉板胡,罗老开心地笑着说,可能是遗传,孩子们对音乐都比较有天赋。

以前榆林没有剧团,唱戏都是临时组建,正月组织起来,到天一冷就散伙,戏子们大部分都在乞讨,因为戏子们在旧社会地位都很低,而且都抽大烟。罗老说他有一次去钟家沟看戏,那时候好奇,总爱往后台跑。他看见戏子们都是唱一会儿,到后台抽几口大烟再出去接着唱。现在把演员戏子的位置抬高了,旧社会戏子是“三教九流”里面的数。三教是:儒教,就是儒家,孔子;释教,释迦牟尼,也叫佛教;道教,又称道家,就是老子。最早以前中国只有这么三种教,所以叫三教。九流是:一磨剪子二剃头三耍鹞子四耍猴五吹手六戏子七偷八盗九贼头。过去九流是不能入土的,就是死了不能入祖坟。罗老解释说,过去九流是数不在社会阶层里面的,所以那时候戏子都是外地来的,先是河北梆子,后来又是山西梆子,衣服道具是一样的破,但看戏的人还特别多,那时候文化娱乐不发达。

秦腔进来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服装、乐器、道具各个方面都很新,在大操场上搭台子唱戏,一唱就是三天,看戏的人真多。罗老说,他们那时候学拉板胡就是学的拉秦腔,板胡是秦腔来的时候才带进来。中学的时候学会了拉板胡,以后又学的弹三弦、吹唢呐、管子,什么乐器也学,爱好,榆林小曲上又学抓筝——榆林小曲中的筝是抓,这种弹法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又学了敲扬琴。那时候他已经毕业,进了电报局。

过去是拜师学艺,罗老的师傅是王青的父亲王子英,王子英是当年榆林小曲中有名的乐器师,技术很全面,扬琴、古筝、三弦、琵琶、胡琴等乐器都是高手。罗老的另一个师傅是叶子峰,一身本领大部分都是从他们两个那学到的。

榆林小曲那时候完全没有组织,都是群众自发性走在一起,那时候就叫“红火”。罗老讲,人们见了面就问,唉,今天晚上在哪红火去了?一般就是人家请去,有给老人做寿的、娶媳妇出嫁女子的,还有就是安葬老人的,只是红火不挣钱。小曲艺人是各种手工工业人,有鞋匠、铁匠、银匠、皮匠、木匠、泥水匠…… 一边干活,一边学着哼唱,都纯属爱好。主人一般用清茶月饼招待,大部分都是晚上去了,乐器往上一拿,也没有装乐器用的盒子。唱一会儿,主家招呼说师傅们过来,喝上点再唱。喝点烧酒,有一个菜,羊肚丝、芡菱菜、豆芽拌的,一人吃上几口,再就是喝点老茶吃点月饼,还有的就是熬一锅粉浆饭,炒点豆腐,就是招待了。没有报酬的。

那时候唱用五件乐器:扬琴、古筝、琵琶、三弦、胡琴,开始没有二胡,乐器都是自己带的,这家的扬琴,那家的三弦,凑在一起演唱,没有专门的组织和乐器。旧社会唱榆林小曲的没有女人,后来到五十年代才招了十个女的。那时候都是男的演唱女声,就像京剧中的小生。正宗的榆林小曲都是男声唱女音,用假嗓子唱。现在传下来的就是胡英杰的一个徒弟李天明,唱的比较正路。现在正在学的是乔文新,他跟 胡英杰学了一段时间后,胡英杰去世了。乔文新就照着胡英杰留下的磁带学习。罗老说,他感觉乔文新现在唱的已经可以了,比较正宗了,但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

当时榆林县政协主席刘哲比较重视榆林小曲,要不在以前“墙里开花,墙外红”, 外面榆林小曲名气很大,实际没有什么人重视过榆林小曲。罗老讲,刘哲当时把榆林小曲抓了起来,组织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小组。

罗老说他当时正好退休了没事干,又因为是政协委员,就负责了那事,那时候胡英杰还在,每个星期六在工商联去活动一次,教了不少学员。

九三年县政协准备出版《榆林文史资料十三辑:〈榆林小曲专辑〉》,罗老负责整理编辑,罗老认为,作为文化艺术的东西,宣传的时候应该有立场,他认为留传下来的榆林小曲中有些低级趣味的很,旧社会人叫“酸曲”,演唱的都是男欢女爱,甚至把在床上的事都编出来唱。罗老坚持要把那些内容低俗的,或去掉或修改。有两个榆林小曲中的骨干把他告到了领导那,说他是在瞎胡闹,说榆林小曲是代代流传下来的东西,出书应该还榆林小曲原貌。领导调查后认为罗老是对的,榆林小曲虽然是流传下来的,但现在时间、地点、人物、情况随着社会的文明,旧的东西也应该变化,作为政协出的书,更应该注意这些。所以出版的《榆林小曲专辑》中,去掉了部分词句,有些把唱词全部去掉了,只留下曲牌。

罗老喝了口茶接着说,榆林小曲中有一曲叫《五更鼓》,曲调非常好听,但唱词粗俗不堪,所以在书中就只保留了曲牌。罗老讲,榆林小曲的魅力就在此,十年文革时期,是不能唱小曲的,但可以演奏曲牌,在陕西省的一次比赛中就凭着演奏曲牌赢得了如潮般的掌声,还得了奖。

榆林小曲分为大调、中调和小调,后来能唱大调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大调就失传了。大调是最好听,乐手们也最喜欢大调,变法多,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罗老有些激动地说,现在有些榆林小曲艺人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保守思想严重的很,不愿意把技艺传给别人。小曲队伍中有些人的素质比较差,不好管理。虽然2005年就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会,但现在都没个固定的活动场所,这很不利于榆林小曲的发展。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