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创造榆林小曲的新天地
高中班毕业,主任给梁梅的留言是:有古典女子的美德,现在女子的风范。
梁梅说,这是受了外公外婆的影响。因为父母上班比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她,她是和外公外婆长大的。她外公以前是榆林电大函授部的教授,外公告诉梁梅,做人做事,都应该有诚信,诚信是最难得的;做什么事都应该有始有终,一定要做好。外婆因为只有梁梅母亲一个女儿,所以对梁梅就像自己的小女儿一样疼了。梁梅的外婆是大家闺秀,她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梁梅,外婆对梁梅说,女人要心善,要顾家。父母给梁梅的印象是勤勤恳恳,像大多孩子一样,她那时候也认为父母说的和做的都是对的,一次考试,是给汉字注拼音,她想起了父母的话,说咱们榆林话就是普通话,她就用榆林的普通话给那些汉字注了音,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梁梅对自己的孩子说,听老师的。
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告诉了梁梅她是抱养的。梁梅说,她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不能等她生上一个小孩,让自己知道扶养一个孩子的艰辛过程再告诉她。那个晚上,她捂着被子哭了。
今年41岁的梁梅已经可以笑着面对一切了。她说,出生不是自己选择的,成长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心态不同,感觉到一切都不同,当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是自己生身父母的那种感受,自己捂着被子哭,但后来也理解了,她的母亲告诉她,自己也是抱养的,梁梅的外公外婆也不是她的生身父母。人只有经历的多了,想通了,就一切坦然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开开心心过每一天总比忧愁着好,笑着面对一切就好。人们常说:梁梅你一来就把笑声带来了,感觉跟你呆到一块特别开心,也很能放松自己。包括她的下属员工,几天不见她就会说:梁姐,好长时间不见你可想你了,我们又需要帮助了。同学朋友说梁梅是大公无私。认为梁梅放弃那么多的钱不赚,为什么死守在一个工资并不高的公司。梁梅说,她相信挪十处不如守一处,她觉得工资虽然不高,但允许她在榆林小曲上有一定的发展,平时也不限制她,她觉得这点挺好,给她一定的自由度,去了其他单位就要放弃榆林小曲。外面诱惑人的也很多,什么传销、直销、保险公司,甚至给她承诺转正过去做办公室主任,年薪多少万之类的。可是梁梅觉得都不适合她。
“前几年过的特别苦,特别累。就像上了弦的钟一样,在马不停蹄地跑”,梁梅接着说,“我母亲在病床上瘫痪了五年,因为我爱人在外面上班,我要一边照顾老人,一边照顾两个孩子,还要上班,榆林小曲研究会哪有活动我还要去主持。无论春夏秋冬,早晨睡觉基本没有超过五点半的,晚上十一点半之前也不可能睡觉。”
不管有多忙,她早上起来先给老母亲把脸洗了,喂的吃了,再把家里中午要吃的准备好,赶八点前到公司报到,领了任务安排好行程,十一点前又要跑回家,做好饭,喂了母亲,孩子吃了,自己吃上一点,就赶快又跑了,碗筷都是孩子洗。让她庆幸的是孩子们都很懂事。如果知道自己下午忙的话,梁梅就把下午的菜也炒好,面条准备好,到孩子们放学自己煮的吃。
当记者问梁梅,身兼数职,是如何平衡他们的关系的。梁梅说:“心态放正,做什么事不急不躁,前后想清楚,家是最重要的,儿女是最可爱的,老公是最疼爱你的,无论如何,共同辛苦就是为了家。没上班以前,刚生了孩子后,老公总是工作很忙,回家都很晚,自己在家呆着就感觉心里特别难受,等后来自己上了班,就感受到男人真不容易,就想着应该两个人分担吧,就这样,一瞬间,转变过来了。不管再忙,也要给老人孩子准备好一切,我觉得不管做什么,首先家要稳定。”
梁梅母亲去世的时候,榆林小曲研究会还过去义务演唱,艺人们说,梁梅是小曲研究会的重要成员,这些年为研究会付出了很多,把老人又照顾的好,都一起帮梁梅给老人送终。整个小区的人都说,梁梅们俩口子对老人是真不错。梁梅认为,对老人好是要自己感觉的,不是为了别人夸奖,父母对她是“吃娇”“穿娇”,“王法不娇”,现在还有很多人告诉她父母那时候是怎么疼她的,父母和周围的人给她灌输的一个概念就是,父母疼她小,她应该养父母的老。所以喜爱文艺的她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父母不想让她走,父母是怕她一走再不回来,她也知道上学没了指望,那就好好尽孝吧。梁梅说,现在看来父母把她留在身边是对的,的确用上她了。梁梅没有怨言。
梁梅笑着说,其实她女儿实现了她的梦想,因为女儿不是太喜欢西安音乐学院,考了另一所大学,女儿和儿子都是学校里的主持人,也都喜欢音乐。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的就像是朋友,她说要让孩子们感觉到平等。
梁梅觉得人的能力都是被挖掘出来的,并不是说我能不能行,而是看你做不做,人的智慧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比如做主持人,别人说她主持的好,其实她没有专门学过主持,生活就是一部大书,经历了很多东西,汇总到一块,用的时候就信手摘来,好像也很随意的。
1996年前,梁梅是榆林市皮毛厂的一名职工,皮毛厂倒闭后,她下岗了。1997年,榆林成立了第一支乐队——百灵乐队,梁梅成了榆林的第一个女架子鼓手。2002年进入榆林市普惠酒厂,做了一名公关,因为之前她上过榆林电大的酒店管理专业,加上自己的勤奋,很快就成了业务骨干。几年前公司买了北京的一家酒厂,过去接手的时候梁梅也去了,在酒桌上梁梅开口就唱,随口就编,没有固定的格式,那边的人就说,你们陕北女子是不是都很能行呀?梁梅笑着说,是呀,我还算不行的,我们那的女孩子都很有才的。梁梅说,老祖先的话说的好,打折胳膊往里圈呢,走在外面永远家乡是最好的,走在哪,她都骄傲地说,我们榆林是中国的科威特。最让梁梅骄傲的还是榆林小曲,她总是很自豪地为外地朋友们演唱。榆林小曲研究会成立的时候,她们酒厂的老总还赞助了几箱酒,现在酒厂有个活动也会给小曲研究会发请柬,梁梅说,老总做的还是不错的。
领导和朋友们对梁梅的评价是:性格直爽,想的问题直接明了,也不跟人兜圈子。梁梅说,她现在跟领导们接触的机会多,在合适的情况下,她总是尽力给领导们汇报榆林小曲的现状,希望引起领导们的重视,得到领导们的支持,为小曲争取些经费,为榆林小曲的发展传承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是她最大的满足。现在榆林小曲没有活动的地点,她甚至想,等孩子们都高考完,把自己在贾盘石巷的三间房修好,自己给榆林小曲研究会提供一个活动的地方,没个地方,现在艺人们像散沙一样。
梁梅就是这样一个性情中人,她的一个朋友感情发生了变故,那个朋友是个基督教徒,为了了解安慰朋友,梁梅把《圣经》读了三遍,她们俩个不见面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1984年就是和这位朋友一起去听的榆林小曲,当时她们都十七八岁,那天正好是胡英杰演唱《九连环》《小尼姑》,她们感觉与民歌不同,是另一种味道。可能因为是女孩子,很喜欢小曲中婉转哀怨的曲调。正好政协成立了榆林小曲研究小组,招收了她们五个女学员。这一唱算算都三十多年了。
梁梅认为,榆林小曲应该走上系统化,规模化,要传承必定要有培训班,不管是乐器还是演唱,都缺人,可是年轻人真的不喜欢,就连她学美声的女儿都觉得像现在这样肯定不行,女儿只是喜欢其中的几个曲子,她告诉梁梅,像《九连环》之类的几个曲子还不错,比较大气。她儿子喜欢的是吉他,木吉他电吉他都有,自弹自唱的也很不错。梁梅想,榆林小曲应该创造新天地,因为老艺人们走了,会的人真没几个了,失传太可惜了。榆林小曲发展到今天已经禁锢了,需要改变,应该更新了,加些新的内容、内涵,把现在社会的变化,小市民的生活,和小曲有关的,写成小剧本,编些小剧,宣传榆林小曲。她说,小曲的词和美妙的乐器,就像《洗菜心》落尾的那一声感觉,从中能感觉把南方的韵味和塞北风情融合在一块,是很完美的,所以她想真真实实地做些事,让人们都能再喜欢起这个东西,和作家歌手合作编一些顺口的,能让人们记住和喜欢的新东西,不要总是那么旧曲子反复地唱。时间长了,谁都会听烦的。现在有很多演唱艺人总是控制不好话筒,话筒在梁梅手里,无论是主持报幕,还是演唱,发出的声都很清楚,话筒放到哪个位置,声音出来是什么样的,美的,还是混的,演唱者都应该很清楚的。这很重要,直接影响到台下听众能不能听得懂,听着悦耳不悦耳。有关现在人听不懂小曲的说法,梁梅说也是有办法解决的,她平时给领导们清唱的时候,总是唱一段,讲一段,反而很有意思,她说唱任何歌曲,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染别人。对艺人们应该有足够的关心,给他们一定的温暖,让他们觉得这个团队是一个整体,有上进心把小曲搞好。
梁梅说,现在的感觉就是时间过的特别快,人的一生也就嗖嗖的完了,所以应该珍惜过好每一天,从母亲在医院抢救那一瞬间,她感觉到人的生命其实特别弱,说好,一直好,说不好,哪天就不行了。反过来想,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对这个社会,应该尽的责任,或者自己的喜好,都要把它做好。
问答
记 者: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学习榆林小曲的?
梁 梅:1984年,也是和朋友一起抱着听听的态度去的,当时正是著名艺人胡英杰先生演唱《九连环》《小尼姑》,我一下被胡英杰金属般清脆的嗓音和委婉幽怨的曲调打动,从那时候起就喜欢上了榆林小曲。
记 者: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小曲艺人是谁?
梁 梅:胡英杰师傅对我的影响比较大,他演唱时吐字清楚,嗓音洪亮而清脆,演唱的时候还能把神态和小曲的调子很好地结合起来,形神俱佳。
记 者:家人对你唱榆林小曲是什么态度?
梁 梅:当初学的时候我父母不太支持,毕竟那时候小曲是属于三教九流里边的,人比较杂,他们还是想让我好好学习,把我找回去几次,我还是偷偷遛出去的,不过学习也没影响,我还是考上了西安音乐学院,但父母只有我一个女儿又舍不得让我走。现在爱人和孩子都很支持。爱人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但一回来就打电话问我在哪里演出,他接我。每次有演出家里都是孩子们照应。
记 者:你对榆林小曲的传承前途怎么看?
梁 梅:现在的问题是艺人们不够团结,当然这和我们小曲研究会没有活动场地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就像一盘散沙,这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榆林小曲太陈旧,需要创新,不能年年代代就是《害娃娃》,就是《怀胎十月》,这样迟早会被淘汰的。
记 者:你会坚持传承下去吗?
梁 梅:我觉得榆林小曲应该走系统化,规模化之路,而不应该老是这样小打小闹,要传承应该先有个地方,办培训班,走向正规,我现在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在政府方面也争取,希望政府能给些经费,给榆林小曲安置个活动的地方,这样政府也少些担心了,榆林小曲也能健康地发展下去,失传了真的是很可惜。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