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研究

榆林小曲艺人李振业:会跟木头说话的人

  • 时间:2024-05-19 16:22:20
  • 作者:ylib
  • 点击:0

采访李振业老人的当天,记者早早赶赴到约定地点,没想到的是,李振业却先于记者等候在他家门口。慈祥、从容、睿智是这位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带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其实,在采访李振业之前就对他有所耳闻,但却不是因为榆林小曲。榆林城过去小手工业者多,而李振业家三代都是祖传的油画匠。主要是画墙围子、中堂还有给宙宇的横梁上油漆绘画。50年代初期,他家住榆林大街,在新华书店对面租了个门面,自己开了个油画门市。直到现在,很多老榆林城的中年人都还知道后水圪坨上巷的李画匠家。老人笑着告诉我们:“现在人们住的都是高楼大厦,而且内部装饰都是用很好的涂料,还往墙上贴花,哪里还需要油画匠啊,现在会这手艺的人不多,也不能养活人,恐怕这门技艺是要成为历史了。”

李振业生于1931年,他可以说是见证榆林小曲兴衰变化为数不多的人。老人告诉我们,他听榆林小曲早,但真正的接触比较晚。过去他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家里人的一切生活来源,就靠他父亲做油画匠的活去挣,那时的活也不多,人们大部分时候给的不是钱,而是以粮食代替工钱。而他也是在读完小学四年级后,就退学回家,跟着父亲做了一名手艺人。当时人们认为会一门手艺,总不会挨饿,所以很多小手工艺家庭都是子承父业。当记者问及他儿时的理想时,李振业表示,在那个年代,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理想,当时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下去。

1949年9月,李振业记得很清楚,那时他19岁,当时区政府有活动要找一些人扭秧歌,喜欢文艺的他就去了,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正式走上了他自己的文艺生涯。他的父亲也很支持他,他父亲还曾经专程从安康步走到西安给他背回来一把二胡来支持他对文艺工作的喜爱。而他这一搞就是60年。

50年代,陕西省举行了个全省职工业余汇演,在省人民剧院举行,榆林小曲也参与了演出。李振业说,他们当时拉的是曲牌,不唱的,最终居然还获得了陕北地区的一等奖,还发了奖品,一人奖一个茶缸,上面都有用油漆写的大红字。

有人评价李振业是会跟木头说话的人,因为他不光会拉二胡,还会拉京胡和板胡,而且都是在没有师傅的情况下自己学的,因为拉的好,他还曾经在业余宣传队和区文工团呆过很长一段时间。

在过几天就是阴历6月19日,那是一个榆林传统的民间习俗吃素菜的日子。李振业说,他17岁那一年的6月19,正好赶上攻打榆林,那时,他还是个孩子,城里炮火连天,有很多死伤的人,需要抬单架把人送到医院里,那时他的身子瘦弱,成年人的身体又重,他至今还记得,当时压得他都抬不动了,但什么也不敢说,就只能死撑着。

李振业告诉我们,榆林小曲曾经在社教期间、文革时期差点断了。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还曾经把榆林小曲给批判成是“地下俱乐部”、“黄色小曲”,有几个小曲艺人,还因此受到处分,所以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谁都不敢搞。直到后来,等到广播上能听到陕北民歌的时候,他们才敢再把小曲拿到台面上来。他还记得著名爱国港商胡星元先生不看戏、不看电影、也不爱说书,就喜欢听榆林小曲,榆林的星元图书楼建成那一年,胡星元先生还特地赶回来剪彩,之后就叫他们一帮子小曲艺人在图书楼里唱了一晚上。同年,因为文艺工作做的十分出色,榆林政协出通知招李振业成了一名政协委员,同时,他们还成立了最早的榆林小曲研究小组。

回忆起当年的事情,80岁的李振业脸上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以前,每年的正月十五,榆林体育场都会举行大型的秧歌汇演,有一年,活动搞得特别大,十多面大鼓四面围着,他一个人站在中央的最高处指挥活动,那个场景,现在说起都让他特别回味。还有他们曾经排练过一部叫《穷汉阎王》的戏,当时是在中山堂表演的,结果演得特别成功,还受到了当时地委书记的表扬。

以一个80岁老人的情况来看,李振业的身体还算硬朗,除了腿和颈椎有些小毛病外,其他的身体情况都很好。老人告诉我们他的颈椎病是以前过年写对子时落下的病根。虽然他读书不多,但却很喜欢书法,平时没事的时候也会自己练习书法。过去榆林城里没有卖对子的地方,识字的人不多,写字好的更是寥寥无几,过年的时候,李振业就从单位领一些金粉和汽油,买一些红纸,免费写对子送给亲戚朋友们。一写就是好几年,病根就落下了。老人笑着说:“字很一般,但是写对子也够了。”

说起现在的年轻人,李振业觉得他们简直是生活在天堂上。他们那会儿单位灶上吃的是玉米馍馍喝菜汤水,要不就是吃煮土豆,既不好吃也很难下咽,他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小时候吃不上东西,营养不良,直到现在身体都不是很好。哪里像现在的孩子,家长们成天撵在屁股后面追着喂饭还不吃。他们那会儿读书,连书包都没有,就是拿块破布包着课本去上学,根本没有现在孩子们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他就不明白,这么好的社会,各方面的条件又这么优越,孩子们为什么就不好好学习哪?还有现在过年扭的秧歌,人们出来一个个都像嗑睡了似的,说是扭秧歌其实就是走过场,他扭秧歌那会儿不给挣钱都抢着干,现在是挣上钱了,反倒扭的没个样子。他不懂,究竟是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还是社会好了,人们的做风和思想都退步了。

李振业的儿女们现在基本已经退休,他的曾孙子都有3个了,孩子们的生活都过得不错。因为他的年纪大了,老伴又走的早,没有人照顾,所以儿女就希望父亲和他们一起住,但老人却拒绝儿女们的好意,只在每年11月天冷的时候搬到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天暖了就又搬回自己的家里。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儿女们都住在单元楼里,但他不喜欢住那里,也没有个可以说话的人,每家每户都门窗紧闭,环境再好都感觉像是坐禁闭,根本不如他住了几十年的老院子,离大街又近,没事的时候,还能到街上去找一些老伙计们聊聊天打发时间。

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李振业的家中却十分整洁,床单、被套都洗得特别干净。老人告诉我们,他们是经过毛主席教导过的一代人,说话做事都是有分寸的,他和别人约定的时间,从来都不会迟到。他曾经做过20多年的领导,最多的时候管过60多人,虽然他喜欢红火热闹,但却从不会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李振业的性格很好,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他的脸上一直都带着很自然的微笑。当我们问到他的爱人时,老人很幽默地说他的老伴“一个人去台湾旅游了。”李振业的老伴是63岁去世的,如今已经离开他13年了。当我们问起他爱人对榆林小曲和他搞文艺工作的看法时,他吸口烟道:“我老婆就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一天到晚就是摸锅台,擦炕栏,也不管我的事情。”

当我们的话题说到传承人的问题时,李振业说,榆林小曲极有失传的可能,现在小曲连个起码的活动地点都没有,他的腿也有病,走路不方便,所以平时小曲里有个婚丧嫁娶的事情,他也不去。他的儿女和孙子们虽然也有喜欢文艺的,但都因为要工作和生活,没有时间去学习。没事的时候,他会想到底怎么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榆林小曲哪?是不是社会发展好了,人们变聪明,知道什么事情都没有白做的,会不会给学小曲的人每个月挣上工资,就会有很多人来学哪?老人很无奈的摇摇头。

采访结束时,李振业告诉我们,下午和他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已经75岁的二兄弟叫他去吃饭,风风雨雨大半辈子就这样过来了,现在的日子是好过了,只要有钱,什么也能买到,什么也能吃到。到他这个年纪,也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是希望儿孙们都过得好,然后过好每一天就行了。

问答

记者: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学习榆林小曲的?

李振业:我听小曲比较早,学的比较晚,最先开始我是学的扭秧歌,后来学的乐器。

记者: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小曲艺人是谁?

李振业:别人说我是会跟木头说话的人,我学习主要是靠自学,基本一看、一听就会了。

记者:家人对你唱榆林小曲是什么态度?

李振业:我父亲活着的时候非常支持我,那时候生活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他还专门从外面买了把二胡背回来给我,搞了这么多年乐器,老伴生前也支持,儿女们虽然自己没有天赋,但还是很支持我,因为搞小曲没坏处,儿女们都希望我多活些年,心情好了,自然就长寿,所以虽然我快八十岁了,还是一直参加演出。

记者:你对榆林小曲的传承前途怎么看?

李振业:我都八十岁的人了,我对榆林小曲的传承问题很担心,现在是商业社会,社会环境对小曲的发展很不利,单靠艺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国家应该管理起来,现在更多的是要靠国家的帮助。

记者:你会坚持传承下去吗?

李振业:现在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我们艺人愿不愿意往下传承,而是没有人愿意学,大家都在为过好日子忙活,如果没有名利,就没有人愿意学,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像我们那时候,只要喜欢就去做,现在首先想的是能不能就业,有没有前途,还有就是年轻人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了。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2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