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Y U L I N X I A O Q U S H U J U K U

小曲研究

胡振基——保护好艺人也就保护了榆林小曲

  • 时间:2024-05-19 16:03:40
  • 作者:ylib
  • 点击:0

40年前,16岁的胡振基开始接触榆林小曲,今年他56岁。他说他和榆林小曲研究会的会长王青同岁,他们两个已经是榆林小曲“耍”乐器艺人中最年轻的。

演奏榆林小曲乐器的,都自称为“耍”乐器的。这个“耍”字,我的理解是:榆林小曲在过去的地位比较低,而榆林小曲中的演唱者和乐手都是业余爱好者,大都是小手工工业者,榆林小曲过去只是大家消磨时间,满足别人也满足自己“红火”渴望的一种方式。这个“耍”字从他们口中说出并不轻松,反而有些沉重和无奈。因为榆林小曲不像别的行业,做到一定时间和程度能让艺人获得名利双收,至少也是或名或利能够安慰一下多年的坚持和努力。榆林小曲从过去到现在都没能带给他们什么,过去的演出根本是不给钱的,主家给吃顿饭,有烟抽,能喝上一点酒的已经很不错了,现在榆林小曲的听众大都是些老年人,年轻人根本就听不懂,更重要他们就没有多少机会演出,让榆林小曲处于没有机会被年轻人了解,老年人也没有多少机会听的尴尬处境,这直接造成了榆林小曲的后继乏人。

胡振基的父亲在他16岁那年离开人世,因为他父亲的离开,家里没有了任何经济来源。做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母亲只能无奈地让他退了学,一个16岁的孩子就承担起养活一家人的重任。胡振基说,那时候工厂招工的也很多,但去工厂上班那点工资根本养活不住一家人,他就去学了铁匠。学铁匠胡振基说他也是没有固定师傅的,就是自己爱好,那时候铁匠多,看哪个铁匠手艺好就蹲在一边看,完了再找些材料练习,什么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学,学起来就非常快,学榆林小曲也一样。胡振基说,他一看别人的指法就差不多记住了,自己耳音又好,当时林玉碧家有个破三弦,他就拿着学。他们那代大都不懂谱,就靠耳音和灵性,那时候老艺人们要求相当严格,如果演唱者唱的不对或者和乐手们合不了拍,不能和小曲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有随时打发让别再来了,乐手也一样,太差了根本没办法“耍”在一起,老艺人大都会乐器扔在一边,说没办法伺候。胡振基说,直到有一天你练的能“耍”在一起了,才会有机会参与演出,开始到哪就是给老师傅们拿拿乐器什么的。

榆林小曲有个传统就是以乐器为主,乐器带着唱,乐器在榆林小曲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搞乐器的多少总会唱些,而唱者是不会乐器的,榆林小曲又不适合清唱。而在那些特殊年代,一度时期榆林小曲只是演奏曲牌,不用演唱者,所以乐手们就比演唱者地位高,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榆林小曲传承人中全部是搞乐器的,这多少看上去有些不公平。但从另一方面说,搞乐器的太稀缺了,学乐器的更稀缺,而榆林小曲又是个集体音乐,没哪样乐器都感觉不完整,而直到现在学唱的还是一直有加入者,而学乐器者寥寥无几。这样看来国家的安排是有些道理的。

胡振基说,弹三弦“苦重”,所以那时候学弹三弦的人就少,当时老艺人们就说让这个娃娃学三弦,就这样,他在小曲中主弹三弦,后来他还学了京胡和二胡。

“社教”和“文革”时期榆林小曲也被列为“牛鬼蛇神”,属于要被打倒废除的东西。胡振基说,当时没什么娱乐,榆林城只有一个电影院和一个戏园子,所以榆林小曲当时还是比较兴盛,城里人又有生辰满月、给老人做寿时请小曲艺人们“红火”一下的习惯,他们就只能偷着唱,大门口有人照着,怕被派出所抓住,都是在晚上演出,夏天一般九点多出发,冬天八点多出发,乐器装在麻袋里,像做贼一样。胡振基语重心长地告诉记者,能把榆林小曲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传下来,当时乐器上也是他们五个人:现在榆林小曲研究会的会长王青及林玉碧、叶成秀、葛智和他,当时唱的主要就是胡英杰,胡英杰差点因为唱榆林小曲被单位开除,他们几个也被在当时的中山堂点名为“地下俱乐部”,说是要坚决捣毁,就那样他们还是不怕。胡振基说,主要是林玉碧不怕,所以他们也就不怕了。只要人家有事叫,说给他们在外面照着,让他们在家里“红火”着,一般都是主家请了些人,有外地回来的,有的是重要亲戚,就想听听榆林小曲。

有意思的是,那时候晚上偷着“耍”小曲子,白天在向阳大院接受教育,向阳大院就像现在的社区,一到下午就组织人们学习政府文件,唱爱国歌曲,我们给伴奏。

胡振基说,以前的政协主席刘哲比较重视榆林小曲,搞过专门的培训班。胡星元先生特别爱榆林小曲,他离开榆林之前也学过榆林小曲,所以他回来后,别人什么也不听,就是要听听榆林小曲。胡振基说,他听说胡星元先生很关心榆林小曲的发展传承,给胡英杰老师傅说要把榆林小曲传下去,当时榆林城没有毛巾被厂,胡星元先生想投资钱建个毛巾被厂,招上三四十个娃娃,一方面就了他们的业,另一方面晚上休息的时候学榆林小曲,可是他老人家去逝的太早,没能实现这个想法。

榆林小曲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后,王青和林玉碧是国家级传承人,叶成秀是省级传承人。胡振基说,他走在街上经常有熟人拿他打趣,说他们五个人怎么人家三个受益了,他和葛智没名没利。他想既然榆林小曲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在榆林有专门的保护中心,就应该多关心榆林小曲艺人,关心了小曲艺人也就保护了榆林小曲,这才应该是保护的真正含义。

问答

记者:你是从哪一年开始学习榆林小曲的?

胡振基:今年我56岁了,16岁那年因为父亲去逝,在县一中读初二我的因为经济原因母亲让我退了学,因为喜欢铁匠认识了住在我家不远,已经是铁匠的林玉碧,而林玉碧的父亲林懋森,当时已经是榆林小曲著名的演唱艺人,他的家里经常是小曲艺人们欢聚的乐园,入了他们的“门”,也就开始了榆林小曲的学习,开始我主要学的是三弦。

记者:对你影响比较大的小曲艺人是谁?

胡振基:是林玉碧和他父亲林懋森把我带进门的,像学铁匠一样,我没有固定的师傅,就是到处学,主要学了三弦、二胡、京胡,还有王子英等已经过世了的艺人都对我学习榆林小曲都有帮助。

记者:家人对你唱榆林小曲是什么态度?

胡振基:我父亲去的早,我16岁那年就去逝了,母亲没有意见,只要我爱就行,她不管,家里就我一个儿子,榆林小曲又是业余的,干好活搞榆林小曲也没什么不好,我老婆也比较支持,榆林小曲被禁了那会儿,我经常晚上出去参加演出,她也不管,半夜五更给我等着开门,都认为爱榆林小曲没什么不好。

记者:你对榆林小曲的传承前途怎么看?

胡振基:现在我们三五个月也难得活动一次,没地方活动,都没地方了怎么能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呢,我们几个乐器上的,最年轻的也56岁了,如果现在不把这个东西往下去传那很麻烦,再过上10年我们也都老了,没传承能力了,虽然现在把唱词和曲子都编成了书出版了,可凭那个很难把榆林小曲原汁原味地传下去。

记者:你会坚持下去吗?

胡振基:那是一定的,我16岁开始接触榆林小曲,到今年都整整40年了,现在小曲的生存让人担忧,但国家是支持的,在过去那些艰难岁月,我们都没有放弃,没有断过地坚持着参与榆林小曲的演出,虽然没得到什么好处,我本身也是属于爱好,所以一直和小曲子恋恋不舍,从最初的为了“红火”到现在榆林小曲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希望能通过你们的,记者的呼吁,能给榆林小曲一些空间,一些活动的空间,既然是国家的保护项目就应该是有经费的,给来经费我们租个地方,买不起租个地方活动也行,有个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场地,一个星期活动个两三回,我们这种艺人应该保护了,保护好艺人,也就保护了榆林小曲。

Copyright 2020 榆林小曲多媒体数据库 版权所有:陕西省榆林市星元图书楼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新建北路32号 访问量: 1364人次